室内设计的室外化趋向
admin
2005-12-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几十万年来,人类却一直都在为自己寻找和营造着一个能与大自然隔离的空间。从未经砍凿的原始洞穴到泥墙草顶的茅屋,从恢宏壮丽的亭台殿阁到鳞次栉比的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几十万年来,人类却一直都在为自己寻找和营造着一个能与大自然隔离的空间。从未经砍凿的原始洞穴到泥墙草顶的茅屋,从恢宏壮丽的亭台殿阁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建造和装饰着为自己围起来的空间,使它变得温暖、安全、舒适和美观。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将人们压迫在运转不息的工业流水线上,压迫在为生活而激烈竞争的奔波忙碌之中。回到家里,又是拥挤喧闹的街区和如鸽子笼般的单元房。这个时候,人们浮躁的精神世界里似乎又在寻找着曾经失去的什么。那就是清新的空气、潺潺的碧水、青葱茁壮的绿色植物……人类在寻找着一种向大自然的回归。于是,人们朝夕生活的室内环境也逐渐呈现着室外化的趋向。
室内环境设计的室外化趋向并不是突发性地在某个时期或阶段产生的,它实际上是贯穿于人类室内环境设计的历史的。只不过它在现代社会以前一直处于很次要、很不明显的位置而不被人们所注意和重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对大自然渴望的呼声日益增强,它才真正地发展起来,为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们所重视和运用,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这种趋向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盆栽、盆景作为室内陈设,这是初级室外化趋向的表现形式。远在宋代就已有用较高级的盆景作室内陈设的例子,如在宋画《十八学士图》中就有苍劲古松的盆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一般都要在自己的厅堂或书房中放置花几,上置一精致花盆,或植松柏,或设奇石(见图1)。其用途不仅仅在于美化室内环境,更多是作为主人文化修养、身份层次的一种表现和象征。这种用盆栽或盆景作为室内陈设的习惯至今仍未间断,只是其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花几放花盆的模式。这些都表现了人们虽身处居室之内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偏爱和向往。然而毕竟不可能将屋外的世界全部搬到室内来,于是只能移一盆草、一株花、一捧水或一块石,满足这种渴望。
二、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推动了室外化趋向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传统的造园手法沿用至今,曾创造了像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一批优秀的古典园林,而且也创造了一大批建国后的新时代园林。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上的应用,加强了室内外空间沟通,进一步把室外环境融合进室内空间之中。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框景”这一造园手法。所谓“框景”就是利用室内的门窗洞口作为模拟的景框,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其中,观赏者在室内的一定距离之内能欣赏到一幅优美的图画(见图2)。室内外空间通过一扇窗子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人们既可身居室内又能赏室外之景。这时窗子不仅以其自身别致优美的造型构成室内设计的一个部分,而且使室外自然之景成为室内活生生的图画。现代设计中,这种方法运用在园林上较多,而由于建筑空间及构造的限制,用在住宅或其他公用场所的较少。
三、室内景观的大量移入,是室外化趋向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最集中的体现。现代科技和新型材料的运用使大跨度超高度的建筑空间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室外景观的大量移入成为可能。这种设计多见于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门厅或中厅之中。由于这些场所的棚顶多用透光玻璃罩结构,这就为许多观赏性植物和动物的存活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宽敞明亮的内厅为设计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其间或安排山石、绿树、喷泉,或构筑假山、飞瀑、小亭,或布置小桥、流水、草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真切切地体会大自然的魅力。广州文化公园内,院中院是将室外许多景观要素大胆地移置到室内来,创造出一个富有热带气息的休息环境。这种大量移入室外景观的室内设计使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和充分,在更大的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居于室内而又要获室外之感的矛盾。在当代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中,这种方法是占居主流的。
概括地说,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是以直接或间接地将室外自然景物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部分为共同特点的。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使用功能方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喷泉或其他水体产生的负离子对于室内空气的净化、人的身心健康都具有很大的益处。其二是在审美功能方面,室外景物在室内环境的合理设计和安排,能创造出几可乱真的大自然环境,使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可以极大地缓解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紧张,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野趣。
这种趋向已经为当代诸多的设计者们所采用,它也必将随着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它究竟会或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北京和平宾馆中厅楼梯入口处的古亭设计和深圳银湖酒家山水歌台设计或许会给我们以某些启示。和平宾馆中厅的古亭设计并没有机械地模仿传统“朱漆柱子飞檐琉璃瓦”的俗套形式,而是用几根立柱架着突出古亭结构的部分梁、椽和檩条,且通体刷成黑色(见图3)。整个亭子既具有传统的民族韵味,又与周围较多的新型材料装饰很好地协调起来,富有新颖、独特的时代感。深圳银湖酒家中厅的四周是用铝合金门窗、镜面花岗石地面、白色大理石贴面的花池以及屋顶透光玻璃等现代材料做装饰。传统叠石假山、流水瀑布在这里显然不协调。怎样才能妥善的解决?设计者大胆且独僻蹊径地运用了抽象山水的形式。山水的立意内容没有改变,而是将其山的形式由具体的嶙峋石块抽象为层层叠落的几何块体,外面用白色大理石贴面。歌台也用柚木地板铺成不规则的形状,整个歌台又位于同样不规则的水池之内。设计将传统的内涵赋予现代的形式,既有引人深思的艺术意境又不落窠臼,整个室内环境完美地协调起来。这种设计思维似乎应该引起更多人的沉思和借鉴。真正的艺术不应是模仿而应该是表现。室内环境设计的室外化也同样不应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大自然,而应该是经过现代人的思维过滤,以崭新的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有七个字似乎能更确切的概括室外化趋向设计的宗旨和方向,那就是:取其意而舍其形。
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必将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也必将要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它也必将会更好更全面地为人服务。设计艺术也如同人们寻求向大自然的回归一样,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也要寻求着一次次的回归。但是,它的每一次回归都会把设计艺术的历史车轮向前推进一程。
室内环境设计的室外化趋向并不是突发性地在某个时期或阶段产生的,它实际上是贯穿于人类室内环境设计的历史的。只不过它在现代社会以前一直处于很次要、很不明显的位置而不被人们所注意和重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对大自然渴望的呼声日益增强,它才真正地发展起来,为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们所重视和运用,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这种趋向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盆栽、盆景作为室内陈设,这是初级室外化趋向的表现形式。远在宋代就已有用较高级的盆景作室内陈设的例子,如在宋画《十八学士图》中就有苍劲古松的盆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一般都要在自己的厅堂或书房中放置花几,上置一精致花盆,或植松柏,或设奇石(见图1)。其用途不仅仅在于美化室内环境,更多是作为主人文化修养、身份层次的一种表现和象征。这种用盆栽或盆景作为室内陈设的习惯至今仍未间断,只是其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花几放花盆的模式。这些都表现了人们虽身处居室之内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偏爱和向往。然而毕竟不可能将屋外的世界全部搬到室内来,于是只能移一盆草、一株花、一捧水或一块石,满足这种渴望。
二、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推动了室外化趋向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传统的造园手法沿用至今,曾创造了像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一批优秀的古典园林,而且也创造了一大批建国后的新时代园林。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上的应用,加强了室内外空间沟通,进一步把室外环境融合进室内空间之中。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框景”这一造园手法。所谓“框景”就是利用室内的门窗洞口作为模拟的景框,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其中,观赏者在室内的一定距离之内能欣赏到一幅优美的图画(见图2)。室内外空间通过一扇窗子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人们既可身居室内又能赏室外之景。这时窗子不仅以其自身别致优美的造型构成室内设计的一个部分,而且使室外自然之景成为室内活生生的图画。现代设计中,这种方法运用在园林上较多,而由于建筑空间及构造的限制,用在住宅或其他公用场所的较少。
三、室内景观的大量移入,是室外化趋向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最集中的体现。现代科技和新型材料的运用使大跨度超高度的建筑空间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室外景观的大量移入成为可能。这种设计多见于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门厅或中厅之中。由于这些场所的棚顶多用透光玻璃罩结构,这就为许多观赏性植物和动物的存活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宽敞明亮的内厅为设计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其间或安排山石、绿树、喷泉,或构筑假山、飞瀑、小亭,或布置小桥、流水、草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真切切地体会大自然的魅力。广州文化公园内,院中院是将室外许多景观要素大胆地移置到室内来,创造出一个富有热带气息的休息环境。这种大量移入室外景观的室内设计使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和充分,在更大的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居于室内而又要获室外之感的矛盾。在当代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中,这种方法是占居主流的。
概括地说,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是以直接或间接地将室外自然景物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部分为共同特点的。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使用功能方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喷泉或其他水体产生的负离子对于室内空气的净化、人的身心健康都具有很大的益处。其二是在审美功能方面,室外景物在室内环境的合理设计和安排,能创造出几可乱真的大自然环境,使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可以极大地缓解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紧张,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野趣。
这种趋向已经为当代诸多的设计者们所采用,它也必将随着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它究竟会或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北京和平宾馆中厅楼梯入口处的古亭设计和深圳银湖酒家山水歌台设计或许会给我们以某些启示。和平宾馆中厅的古亭设计并没有机械地模仿传统“朱漆柱子飞檐琉璃瓦”的俗套形式,而是用几根立柱架着突出古亭结构的部分梁、椽和檩条,且通体刷成黑色(见图3)。整个亭子既具有传统的民族韵味,又与周围较多的新型材料装饰很好地协调起来,富有新颖、独特的时代感。深圳银湖酒家中厅的四周是用铝合金门窗、镜面花岗石地面、白色大理石贴面的花池以及屋顶透光玻璃等现代材料做装饰。传统叠石假山、流水瀑布在这里显然不协调。怎样才能妥善的解决?设计者大胆且独僻蹊径地运用了抽象山水的形式。山水的立意内容没有改变,而是将其山的形式由具体的嶙峋石块抽象为层层叠落的几何块体,外面用白色大理石贴面。歌台也用柚木地板铺成不规则的形状,整个歌台又位于同样不规则的水池之内。设计将传统的内涵赋予现代的形式,既有引人深思的艺术意境又不落窠臼,整个室内环境完美地协调起来。这种设计思维似乎应该引起更多人的沉思和借鉴。真正的艺术不应是模仿而应该是表现。室内环境设计的室外化也同样不应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大自然,而应该是经过现代人的思维过滤,以崭新的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有七个字似乎能更确切的概括室外化趋向设计的宗旨和方向,那就是:取其意而舍其形。
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必将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也必将要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它也必将会更好更全面地为人服务。设计艺术也如同人们寻求向大自然的回归一样,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也要寻求着一次次的回归。但是,它的每一次回归都会把设计艺术的历史车轮向前推进一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