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保护及建设亟待形成“世遗”共识
admin
2005-11-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按‘申遗’标准推进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复建中华门城楼”、“成立明城墙保护和风光带建设委员会”……近日,经市政协第34次主席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明城墙
“按‘申遗’标准推进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复建中华门城楼”、“成立明城墙保护和风光带建设委员会”……近日,经市政协第34次主席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的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正式提交市委、市政府。
一些单位尚未形成明城墙是“世遗”的共识
“虽然市委、市政府对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极为重视,先后投入巨资对明城墙进行保护和建设,但一些驻宁单位尚未形成明城墙是‘世遗’的共识,与城墙一体的山林、护城河不断受到所在单位和开发商的侵害。城墙内侧居民住户密集,大企业、大机关多,协调难度大”,市政协组织的调研组指出。
今年,市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以及民盟南京市委、农工党南京市委、鼓楼区政协、秦淮区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前湖、月牙湖、东水关、武定门、东干长巷、中华门、西干长巷、凤台路、石头城、小桃园、神策门等地段明城墙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赴北京、承德、秦皇岛、平遥等地学习,并形成了《关于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提交了《建议案》。
南京明城墙符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也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调研组认为,南京明城墙不但符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成、统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关系的建筑群),也符合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或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属于全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因此,《建议案》建议,全市上下包括驻宁单位,形成明城墙是“世遗”的共识,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按照“申遗”标准,大力推进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
制定《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施方案
“明城墙风光带建设的核心是明城墙本体的修缮和保护,但现有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在这方面不够具体。”因此,《建议案》建议,制定一个较详细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施方案,对仍然存在的明城墙墙体认真修缮,实行科学保护;对墙体已经毁坏或大部分毁坏的,除个别重点地段外,只设标志、保留遗址。如,光华东街附近地段大部毁坏的城墙遗址保留就可以了,不必重建。
复建具有标志性的中华门城楼
《建议案》建议,复建标志性建筑中华门城楼,再现明城墙宏伟壮观的风采。“北京重建了永定门,河北修复了山海关城楼及老龙头等建筑,山西重建了平遥古城四个城楼后申报了‘世遗’”,调研组认为,我国自秦汉以来现存的古城、名寺等都是经历朝历代不断修缮、复建、重建而传承至今的。如果我市能够按明代风格复建中华门城楼,不但能再现明城墙宏伟壮观的风采,更能彰显南京古都风貌,同时,还能用其作“南京城垣史博物馆”或“南京城市建筑展览馆”。
成立明城墙保护和风光带建设委员会
“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一些与城墙有关的驻宁单位不注意对城墙的保护。此外,明城墙保护和管理工作由市文物局负责,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和建设由市建委牵头,规划、园林等部门负责执行和实施。”调研组认为,这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号令不畅和管理不到位等状况,因此,建议成立明城墙保护和风光带建设委员会,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修订完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等,切实加强明城墙及其风光带的管理。
《建议案》认为,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建议强化市建委、规划局、文化(文物)局对明城墙及其风光带规划、保护、建设的管理监督职能;《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所界定的保护范围,已超出1996年颁布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建议对其进行修订,在报请省、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作为明城墙及其风光带管理的法律依据,加大对城墙本体及周边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
新闻链接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唯有高大的京城墙(现存23.743公里),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南京明城墙保护概况
1986年,明城墙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省人大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随后,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对现存23.15公里城墙本体中的17公里进行了修缮;
1997年,市规划局完成《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将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明城墙、城门、城河进行三位一体的保护;
1999年3月,市政府批复该规划;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30亿元,对规划确定的五处一级景区和七处二级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各景区由此城美、山秀、水清、地绿。
最近,市政府批转了市建委关于《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决定投资17亿元,进一步加大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力度。
2005年1月13日,“江苏省南京市明城墙保护项目”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典范奖”,这是全国29个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一些单位尚未形成明城墙是“世遗”的共识
“虽然市委、市政府对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极为重视,先后投入巨资对明城墙进行保护和建设,但一些驻宁单位尚未形成明城墙是‘世遗’的共识,与城墙一体的山林、护城河不断受到所在单位和开发商的侵害。城墙内侧居民住户密集,大企业、大机关多,协调难度大”,市政协组织的调研组指出。
今年,市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以及民盟南京市委、农工党南京市委、鼓楼区政协、秦淮区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前湖、月牙湖、东水关、武定门、东干长巷、中华门、西干长巷、凤台路、石头城、小桃园、神策门等地段明城墙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赴北京、承德、秦皇岛、平遥等地学习,并形成了《关于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提交了《建议案》。
南京明城墙符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也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调研组认为,南京明城墙不但符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成、统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关系的建筑群),也符合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或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属于全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因此,《建议案》建议,全市上下包括驻宁单位,形成明城墙是“世遗”的共识,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按照“申遗”标准,大力推进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
制定《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施方案
“明城墙风光带建设的核心是明城墙本体的修缮和保护,但现有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在这方面不够具体。”因此,《建议案》建议,制定一个较详细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施方案,对仍然存在的明城墙墙体认真修缮,实行科学保护;对墙体已经毁坏或大部分毁坏的,除个别重点地段外,只设标志、保留遗址。如,光华东街附近地段大部毁坏的城墙遗址保留就可以了,不必重建。
复建具有标志性的中华门城楼
《建议案》建议,复建标志性建筑中华门城楼,再现明城墙宏伟壮观的风采。“北京重建了永定门,河北修复了山海关城楼及老龙头等建筑,山西重建了平遥古城四个城楼后申报了‘世遗’”,调研组认为,我国自秦汉以来现存的古城、名寺等都是经历朝历代不断修缮、复建、重建而传承至今的。如果我市能够按明代风格复建中华门城楼,不但能再现明城墙宏伟壮观的风采,更能彰显南京古都风貌,同时,还能用其作“南京城垣史博物馆”或“南京城市建筑展览馆”。
成立明城墙保护和风光带建设委员会
“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一些与城墙有关的驻宁单位不注意对城墙的保护。此外,明城墙保护和管理工作由市文物局负责,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和建设由市建委牵头,规划、园林等部门负责执行和实施。”调研组认为,这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号令不畅和管理不到位等状况,因此,建议成立明城墙保护和风光带建设委员会,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修订完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等,切实加强明城墙及其风光带的管理。
《建议案》认为,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建议强化市建委、规划局、文化(文物)局对明城墙及其风光带规划、保护、建设的管理监督职能;《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所界定的保护范围,已超出1996年颁布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建议对其进行修订,在报请省、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作为明城墙及其风光带管理的法律依据,加大对城墙本体及周边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
新闻链接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唯有高大的京城墙(现存23.743公里),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南京明城墙保护概况
1986年,明城墙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省人大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随后,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对现存23.15公里城墙本体中的17公里进行了修缮;
1997年,市规划局完成《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将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明城墙、城门、城河进行三位一体的保护;
1999年3月,市政府批复该规划;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30亿元,对规划确定的五处一级景区和七处二级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各景区由此城美、山秀、水清、地绿。
最近,市政府批转了市建委关于《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决定投资17亿元,进一步加大明城墙保护及其风光带建设力度。
2005年1月13日,“江苏省南京市明城墙保护项目”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典范奖”,这是全国29个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