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乡下”树木进市区 2008年出现百种植物群落

admin 2005-08-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蒙古栎、辽东栎、银白杨等“乡下”树木夹杂着地被植物的自然植物群落,小松鼠在树丛中钻来钻去,昆虫鸣叫其间……这种场景一般要在远郊才能出现。但现在经专家的手一改造,将
  蒙古栎、辽东栎、银白杨等“乡下”树木夹杂着地被植物的自然植物群落,小松鼠在树丛中钻来钻去,昆虫鸣叫其间……这种场景一般要在远郊才能出现。但现在经专家的手一改造,将有可能进京城营造景观了。  
 
  “这片松栎树植物群长势很好。”市园林科研所树木研究发展中心丛日晨博士用此类言语评价玉渊潭公园目前正在展示的2000平方米的“共生园”松栎林植被群落。 

  8月上旬在玉渊潭公园开幕的“北京城市绿化美化科技工程成果展示游园会”,本周将落下帷幕。这次展 示游园会上,800多种奥运备选植物齐亮相。展示区位于公园西北部的樱花园,分“共生园”、“花之奥运”、“都市野趣”三大主题,其中,“共生园”展示了本市周边山区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 

  昨天,记者从市园林科研所了解到,园林专家们目前正在做这项“植物群落配置”的课题研究。这将填补我国城市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空白,尤其是,自然植物群落耐旱的品质,还非常能适应北京缺水的环境。如果进一步的论证通过,将有可能把远郊区的自然景观“搬”到市区。 

  据了解,首个松、栎混交林植物群落在园林科研所五环路外的苗圃里已栽种成活一年多了,园林专家还没有给它们浇过水。它耐旱、顽强、符合生态规律等多个好处显现出来。 

  远郊树木 

  几经曲折“挪”进城
 

  市园林科研所树木研究发展中心丛日晨博士承担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据他介绍,像“蒙古栎”、“辽东栎”、“银白杨”这些品种都是生长在北京的远郊山上,能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属于“雨养型”品种,不需要人去养护。 

  “松、栎混交林是北京郊区一种典型群落,但它们到了城里后会是什么状态,还需要观察。”丛博士说,这些树可不是直接从山上挖了就栽到城里的,得一步一步地往城里“挪”———从胸径三四厘米的小树苗开始培养,先把小树苗移栽到山下,慢慢适应一段时间,再“挪”到五环外的郊区苗圃,等树木完全适应了郊区的环境,再进行植物群落搭配。 

  玉渊潭公园“共生园”中展示的松、栎林混交林,是几个月前移栽的。记者看到,这里展示的“松栎木混交自然植物群落”生长的郁郁葱葱,除了有松、栎树,还有蕨类地被植物,偶然忘记自己在公园的话会有身处野外的感觉。 

  还不适合 

  在小区里扎根
 

  把“乡下”的植物群落移到城里,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以自然界中的地带性植被群落景观为蓝本,还要对其进行人为的资源配置,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在合适的生境构建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 

  在植物品种的挑选上,要避免品种间的直接竞争,并选择性地创造自然更新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空间。用丛日晨的话是:“来于自然,高于自然。” 

  丛日晨介绍,从目前的观测情况看,自然植物群落能在城区公园内、绿化隔离区落脚,是否合适在小区里扎根,还要继续观察。 

  2008年会有个 

  “百种植物群落”
 

  “乡下”来城的植物也经过了大量的淘汰,有些品种即使在五环周边也不适应。丛日晨介绍,地带性植物材料或乡土树种的应用是实现群落景观自然化的基础。目前经过大量淘汰后保留下的37个品种有33个都是北京的本土植物。在玉渊潭公园展示的“松、栎混交林自然景观”共用了32种来自北京周边山区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 

  丛日晨说,园林专家们正在努力,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目的,到2008年奥运会,将建成北京市第一个百种植物群落,向世界展示北京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以北京低山地区的典型植被为模拟对象,在市区内创建一个富有自然情趣和自我保育、自我演替规律的植物群落。  
  
  能否成绿化方向 

  要看市民态度
 

  尽管自然植被群落是不是真能适应北京城里的生活,还有待观察,耐旱、生命力强,不用人专门养护,却应该是北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绿化目标。然而,丛日晨说:“能不能让社会接受,决定了这些自然植物群落是否能成为北京今后的绿化方向。” 

  丛日晨说,其实自然植物群落从苗木的选择到施工,处处都显出节约。但在玉渊潭公园展示后,还是收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意见。“主要说不好看,反对者都认为城市里的绿化就应该是鲜花簇拥的。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早已产生了一些把自然森林引入城市的优秀范例,如奥地利的维也纳,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以及法国的巴黎等等,这些城市以其人工要素与自然风景的完美结合受到世人传誉,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争相模仿的典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