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遭遇资源匮乏性污染 北京河道承受双重压力

admin 2005-08-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现在我很忙,没有时间接受你的采访……”就在据说“麦莎”将肆虐北京的时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拨通了北京水务局局长焦志忠的电话。“现在我们比较忙,市局领导都在防汛一线

  “现在我很忙,没有时间接受你的采访……”就在据说“麦莎”将肆虐北京的时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拨通了北京水务局局长焦志忠的电话。“现在我们比较忙,市局领导都在防汛一线,等防汛工作结束我们才有时间接受你的采访。” 
 
  8月的北京最忙的人要数‘水总管’焦局长了,记者在多次接通市水务局电话后,得到的都是“正在防汛一线”的回答。

  8月17日,北京结束了半月之久闷热阴雨天气而迎来了秋高气爽,北京水务局的宣传处长俞亚平接受了本报采访。

  俞处长介绍说:“每年雨季对于缺水的北京大小河道都是最为高兴的时候,因为七八月这些河道会迎来每年仅有的一次雨季排污蓄清时机,此外北京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水系治理工程也成功治理了诸如转河、清河等污染严重河道。北京河道污染现象改观是越来越大的。”

  但是据2005年北京水务局资料显示,城区300公里河道一半严重污染,而郊区有七成河流被严重污染。难道北京市几年的河道水系治理没有奏效?还是河道治理赶不上污染速度?北京河道污染治理是否还存在其他原因?

  北京河道:

  遭遇“资源匮乏性污染”


  北京河道的治理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但是河道水系规模化、系统化的治理还得从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说起。北京市政府为了满足国际奥委会对于北京环境的要求,而决心加快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涉及北京河道水系治理的规划,如2001年12月完工的清河一期治理、2002年5月开工投资6亿的北环水系转河段工程,2003—2005年北京市陆续启动了永定河、潮白河砂石坑生态恢复及整治工程。但是这些不断传来河道治理的捷报背后,北京河道的现实并非是想像中的那样。

  据北京市环保局杜少中副局长介绍,被监测的76条段河流中,符合标准要求的只有23条河段,其余河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系河段全部达标。与2003年相比,大清河系达标河段长度增加17.1个百分点,蓟运河系保持平稳,永定河系、北运河系达标河段长度分别下降32.3和7.0个百分点。

  “这些河道水质不升反而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水,因为河道没有足够的水量也会造成河道污染难以治理。即使短期内水清了,我们要维护河道水质也是很难的,尤其是在北京这种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匮乏也是造成河道污染的重要原因。”杜局长这样对记者说。

  北京市已经连续6年的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595毫米,年均可利用水资源41亿立方米。此外,北京市人口已接近1500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0,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北京市已经成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大城市。

  这些客观原因也直接制约着北京市每年河道环境用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城市河湖补充清水还保持着5亿~8亿立方米的水平,现在由于缺水而压缩河湖环境用水,每年补充清洁水只有600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河道用水就更少,北京仅有的二三千万河道用水大部分用在一环和二环的重点河段。

  “北京河道污染治理困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河道治理还清容易,但是要维持这种水质达标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在很多河段的“死水”现象,河道的生态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我们可以把这种由于缺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叫做‘资源匮乏性污染’,”北京市河道管理处负责人倪明对记者这样介绍说。

  “资源匮乏性污染”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北京河湖遭遇“水华”的肆虐。“现在说起来,我们还清楚地记着2003年那次京城水系遭到绿色水生植物袭扰,整个京城的公园、湖面和大大小小的河道都在散发着一股臭气,什刹海、北海、圆明园和柳荫公园都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家住颐和园附近的张先生记忆犹新。

  倪明介绍说,“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之一,这种由于在静止的湖泊或死水中,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导致水体味腥臭,降低水的透明度,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并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为了防止“水华”的发生,北京市已经在亮马河千米河道开展生态、生物和强化技术集成示范,什刹海的西海、后海水域建设示范工程。

  事实并非如设想的那样,就在这些“示范工程”建立的同时,7月底北京什刹海西海水域浮起大量死鱼,据什刹海风景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大面积的死鱼可能是由于河道没有足够来水,少许的上游来水是河道的死水。北京河道的死水周期是很长的,这些死水是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载体。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迪华教授介绍说:“北京的河道‘资源匮乏性污染’可以理解为没有足够的上游自然来水和外来补水,河道没有了正常的水循环和自净能力等河道生态能力而引发的污染。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风景观赏河道和排水河道,水源河道由于管理严格很少出现类似情况。”

  一位“老水利人”介绍说,在40年前北京永定河的治理中也考虑到河畔生态系统而种植了大量杨树,但是由于河道缺水致使原先比较茂盛的杨树由于“喝”不到足够的水最终倒在了水渠旁边。最后永定河由生态河变成了人工渠,这由于缺水造成的河道转型的情况在北京30多条河道中不是少数,万泉河的“奢侈”装修和沦为排污河的现状就是很好的证明。

  北京水务局:

  河道环境用水被压缩


  在北京水务局2004年5月19日组建成立当天,确立了“坚持把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放在首位、城市建设量水而行”的供水原则。北京缺水是人所共知的,河道污染也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但是在市民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牺牲环境用水也在所难免。

  北京市近几年的产业调整过程中逐渐淡出了作为重工业基地的经济形态,曾经是北京用水大户的工业让位生活用水。200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8亿立方米,按用水对象分,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8.4、13.0、13.8、0.6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6%、39%、2%。

  俞处长在解释为什么北京河道用水逐年递减时说,“现在北京每年缺水量还在逐渐增加,即使目前城市累计节水15.5亿立方米、农业累计节水30多亿立方米,但是北京城市供水缺口2005年达到7.94亿~16.50亿立方米,而2010年缺水量将是11.82亿~19.96亿立方米。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北京水资源管理机构只能更多考虑城市供水安全,那些非重点河段的生态供水是很难得到保障的。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让诸如永定河、潮白河处于干涸状态。”

  “以前,万泉河里还时常有大的流水,河道的沉积物也会被冲洗,污染也就好多了。后来不知为什么河道没有了流水,有的只是污水和死水,现在只有等到七八月份才会有一些上游来水,每年就等着那几天,”家住芙蓉里小区的一位退休老师这样告诉记者。在其他河道实地观察中记者也看到类似情况,河道的死水现象并不仅仅是几条河段才有的情况,河道由于缺水造成死水和河道污染的现象不是少数。

  “河道被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河道污染物排放,同时也不排除缺水造成的河道污染,这在雨季是最好的证明。每年的七八月份的河道都会因为雨洪洗刷、放闸泄洪带走大量的沉积物,尤其去年7月10日的特大暴雨使城区河道3年内首次自然换水对河道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倪明对记者说。

  北京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水资源主要靠境内和上游流域自然降雨。北京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3个月的时间,而且70%以上的降水又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短短的20天内。

  “河道也只有雨季才能补充一些清水,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硬性的河道用水指标。可以说北京的现在完全靠天吃饭,雨水多则河水刚刚过膝盖,雨少则见河床。”清河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这样说。

  此外,由于北京已经连续6年发生干旱,北京上游来水呈现急剧减少,到去年年底,北京密云水库蓄水只有7.2亿立方米,比前年减少了2.5亿立方米。北京城区一个年度生活供水总量为8.9亿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密云水库。俞处长说,这5年来,北京每年的降雨量只是正常年份的70%,只能是靠开采地下水和挖库存进行补给。

  “为解决北京供水缺口,我们水务局坚持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节水、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开发新水源各项措施,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资源。北京的水危机主要还是解决饮水问题,至于河道用水能少则少,”俞处长这样介绍说。

  2004年北京水务局通过新建怀柔区水源地工程,向自来水九厂日供水33万吨、8000万立方米水资源流域调度、200万立方米雨洪利用和1.5亿立方米的节约用水等等。这些花费大成本的开源节流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北京的城乡供水安全的问题。无论是天上的雨水、地下水还是河北、山西的政策调水都不可能是为北京河道环境补水,河道生态用水只能是被压缩的对象。

  “在北京河道缺水是必然的,没有足够的河道用水对北京市河道环境也是危害挺大的,没有上游的调水也就很难保证河道的基本生态用水。这个问题也是多少年来,专家呼吁加上市民、媒体反映的强大舆论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的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实在是没有上游充足的来水才出此对策,实数无奈之举!”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叶正芳教授对记者这样说。

  中水公司:

  河道治理不能没有中水


  当记者问及循环水务和河道治理是什么关系时,俞处长介绍说,“循环水务是建立在生态利用的基础上,要求水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河道治理是循环水务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以前北京的河道定位为排污和防汛、泄洪作用,而忽视了河道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对于中水解决河道生态用水问题,李迪华教授说:“北京景观河道要维持正常的用水量是很大的,仅靠每年的降雨和水库补水只能是几条河的‘温饱’,要解决大问题还得用中水代替新鲜水源,中水在水质上是完全可以满足河道环境用水要求的,这为北京节约大量的优质水,同时还可以推动北京市的中水利用。”

  此外,按北京市水利工程的总体规划,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前每年河道需换水6~8次,每次换水l米深。目前,北京的这些河道补水一部分还来源于上游密云、怀柔等水库高质量水体,若是大量补充净水对于北京这个极度缺水城市而言代价是很高的,也是不可行的。

  “严格的说,我们每天生产的26万吨中水还没有利用在河道景观补水,这些中水多用于工业循环用水。高碑店第一热力厂每天需求24万吨中水,其余的2万吨中水用在园林绿化、道路冲刷、冲厕、洗车和施工方面。中水用在河道景观补水的条件还不成熟。”北京京城中水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王红革这样对记者说。

  北京现有高碑店、酒仙桥和方庄三家再生水厂,总设计规模是日均53万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水厂大量的中水设备都闲置没被利用。“现在我们只能维持一半的生产规模,中水利用起步较晚致使我们的管道只能铺设到三环以外而不可能参与到‘三环碧水绕京城’的河道治理工程中。”王部长这样对记者说。

  在谈及中水用于河道环境补水时,倪民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中水的确是解决北京河道由于水资源匮乏性造成的死水和沦为排污渠的有效途径,但是中水利用的主要问题是管道铺设,因为污水厂一般建立在河道下游,中水厂又必须依污水厂而建,下游的中水只有输送到上游河道才能实现“循环水务”的要求,这就带来了铺设管道投资和成本问题,至少现在这部分资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落实。我们作为河道管理部门是很希望中水能够利用到河道治理工程的。至今,我们还没有和中水公司签订任何有关河道中水利用的协议。”

  北京京城中水公司为了扩大中水利用的宣传,曾经十分积极地参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圆明园用哪里的水我不知道,但2003年我们再生水准备经过这里时,当时主要是考虑中水宣传目的,公司答应了圆明园的苛刻要求即水厂100%投资管线铺设。我们的所有投入是通过银行贷款的,下游输水到上游湖泊的一次性投入是很大的。最终因为他们要求无偿用水,这个条件我们接受不了!”王部长对于这个结果失望地说。

  但几次都没有谈下来,本来有望成为中水河湖用水的“最大买卖”就在中水公司把管线铺到圆明园的西北墙角的同时拐了个弯——离开了圆明园。

  俞处长介绍说,“去年北京的中水产量1.03亿吨,中水回用率为23%,余下的77%中水都排入了河道。但是由于北京市缺乏流域水生态规划和对水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建设、补偿计划,这些宝贵的再生水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排入总量远远超过其的污水河是极大的浪费,中水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到解决北京河道‘资源匮乏性污染’工程中。”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