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湘西凤凰古城:从沈从文笔下走向世界(组图)

admin 2005-08-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诞辰100周年。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古城吸引着众多的文学青年前来寻梦。一批批来自德国、美国、捷克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









    今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诞辰100周年。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古城吸引着众多的文学青年前来寻梦。一批批来自德国、美国、捷克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专程来到这里,亲身感受这座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无穷魅力。他们的来与留、见与闻、感与悟,使湘西凤凰从沈从文笔下翩然而出,飞向世界...... 
  明清风貌完整保留

  位于湘西的凤凰古城,近年继完整体现晋商文化的山西平遥、洋溢纳西族风情的云南丽江、小桥流水人家的江苏周庄之后,以独特的风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旅居中国近60年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认为,湘西凤凰城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虽经漫长岁月的风剥雨蚀,但凤凰古城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沱江两岸,矗立着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城中店铺林立,随处可见明清风韵的染坊、银号、商铺、酒坊,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散布其间,构成一幅悠远深长的湘西社会的生活画卷。

  凤凰古城至今还保存着戏剧"活化石"傩戏,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光彩照人。吴花花、张桂英的扎染,田儒龙的玻璃吹画,刘大炮的蜡染,叶水云的织锦,聂方俊的纸扎,其作品图纹、设色与造型均极富楚巫文化的特征,其中5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间工艺大师"。

  凤凰古城沿革清晰,历史悠久,古城风貌相对完整,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奇异秀丽,楚巫文化丰韵独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民族风情、神奇的山水大地孕育出享誉文坛的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画家黄永玉......

  专家们认为,从历史价值看,凤凰古城见证并浓缩了明清以来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辟"史,是研究历代、特别是明清以来军事、政治、文化制度和民族关系的活标本;从文化价值看,它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冲突、融汇、整合的活化石,积淀形成的游侠浪漫精神极具人文张力;从建筑景观看,凤凰古城从选址、城防到街道布局层次丰富,巧借山水,极具天人合一的建筑奥妙。2001年12月17日,因"凤凰县县城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湘西边墙、朝阳宫、天王庙等大量文物古迹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湘西凤凰古城被国务院正式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寻找失落的吊脚楼

  如果说,穿城而过的沱江是凤凰城的灵魂,那在水一方托起沉沉岁月的吊脚楼,则是古城美丽灵魂的美丽庇护所。作为一种不可重复的文化符号,吊脚楼是和苗家盛满汗水的竹背篓、和沈从文笔下早己歌声遥远的翠翠萧萧们、和沱江两岸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和古城老街里那份怡然和从容联系在一起的。让疲惫、麻木的神经还能被古城独特的韵味所愉悦、让心灵为正在消逝的文明呐喊、让古老的文明历史惠及子孙,这是我们呵护"梦中家园"的全部理由。

  如果沱江没有了吊脚楼,凤凰城会怎样?没人这样设问,但答案的不言而喻,令人心悸。

  类似的追索还可以放到丽江,周庄,放到张家界,九寨沟......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那些摩肩接踵、热力无比的旅游景点,因开发过度引发的资源危机已开始频遭质疑。

  "武陵源的自然遗产己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范围内,其城市化倾向对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监测之后,对"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景区亮出"黄牌"。

  还有"身到祝融天尺五,不知尘世有浮华"的南岳衡山,近年来部分山峰被削平,楼堂馆所乱搭乱建,嘈杂市声不绝于耳,要重新"显山露庙"谈何容易!而在伟人故里韶山,"毛家饭馆"参差林立,小贩争相叫卖拉客,昔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宁静田园风光,淹没在无节制的商业泛滥里。

  先期乱开发、大破坏,俟危机四起再匆匆整治,这带有宿命意味的相似轨迹,使各文化景点付出了惨重代价。张家界为整治核心景区内数百处"硬伤",损失的资金不下10亿元,其中仅"拆除"这一笔"生态学费",就比张家界景区6年的全部门票收入还多。

  对资源的掠夺性索取,导致不少景区"谢顶早衰",吸引力急剧下降,"摇钱树"蜕变为长不大的"小老树",而另一种隐性的"文化伤害",也使文化遗产加速"折旧"。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名镇周庄,"万山猪蹄"的招幌满镇飘荡,令人有"多了商家,少了人家"的遗憾。一位学者说,今天走在丽江古城的街道上,你看到的是一幅与真实纳西族人无关或变异了的旅游商品交易图,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丽江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

  创造人与自然、与文化、与历史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消灭风景旅游区的"大煞风景",是文化古城旅游开发中应遵循的理念。

  专家畅谈古城保护

  在经历了第一轮的"建设性"破坏之后,中国的文化遗存现在又开始面临新一轮的人为破坏————"旅游性"破坏,使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话题日益敏感、沉重。其中,规划问题更成为热点中的焦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目前主持凤凰古城保护整体规划修订工作,他认为,"五四"以来"破旧立新"的文化倾向、解放后对新建设的巨大热情、改革开放以来对时尚和旧貌换新颜的推崇,使一批历史文化古城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文化旅游热兴起后,保护遗存的意识虽然明显提升了,但认识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误区。

  阮仪三教授强调,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城保护规划要坚持"四性原则":一是原真性,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本来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要使之"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二是整体性,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包括其中的文化内涵;三是可读性,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不要按现代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四是可持续性,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再保,要想一朝一夕就恢复几百年、上千年的面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所以要改变观念,使保护持之以恒。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