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近代工业遗产的认识和保护

admin 2005-08-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在不少城市都曾产生过值得骄傲的辉煌,许多工业城市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工业区的兴建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格局,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肌理。但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在不少城市都曾产生过值得骄傲的辉煌,许多工业城市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工业区的兴建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格局,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肌理。但是如何对待这些遗产,尚没有被决策者确定。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城市旧区和近郊原工业用地已经成为令人注目的区域,必须慎之又慎,而不能像以往对付老城区的方法草率行事。在城市建设的决策层面,合理地安排工业遗产的存废,给那些遗产一些妥善的保护措施和有利于城市更新的模式,正确解决新区域的开发与旧工业建筑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如果说在过去20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各城市还没有机会和余地对旧区进行必要的发展研究和策划的话,那么现在,不同城市的诸多成功发展旧工业区的实例已经为大胆的想像力和可行性提供了可以施展和发挥的空间。同时部分城市的近代工业遗产的去留问题,被提到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议事日程。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产业进步,旧的产业将逐步消失、退却或者转移,这都使得原有的工业构筑物和厂房建筑等纷纷失去作用和意义,有的工业区会进行功能转化并进行相应的重新开发。同时城市的面积增加,新建设需要空间的扩张,其中一部分工业用地已影响或者干扰新的建设。尤其是在工业区环境日益残败、区域不断衰落的情况下,重新利用和发挥旧的产业建筑作用、如何使其能够对新的区域有所贡献、怎样处理好旧的工业建筑遗存同该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已经变成人们急于解决的问题。其中,保留与否成为决策的难点和矛盾焦点,采取何种具体方式也是颇费周章、难于以某种绝对的方式论成败的事情。

  对于废旧厂房进行合理的改造和更新,将会对所在区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国内外的那些兴起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近代历史城市,都有过或者正在面临着在产业进步过程中工业区和产业转型而导致旧区衰落的问题,他们的发展规划已经将旧工业区改造和更新纳入到新的城市空间,包括土地功能转化为居住区、教育文化区、娱乐业聚集区等适合于现代城市的性质。例如巴黎、伦敦和我国的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城市的废旧区利用和改造已经使得旧城重新焕发了活力,而且其周边地区的居住品质和环境质量等也都随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有的甚至成为城市形象的新标志和模范规划管理区域。在旧工业区进行更新改造时,按照实际功能要求推行新的规划和设计,同时保存部分旧有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建和技术处理,使其成为一种历史的片断和记录载体,并借助原有的空间形成可为新功能所利用的新空间,其形象的保留也会为新区增添必要的历史感和纪念意义。比如那些昔日曾经兴旺的加工制造、水陆运输和仓储等多种产业形态,虽然自身已经流逝,当年的历史辉煌和空间不再,但是,它们是城市产生、发展和形态演变的主要见证者。从它们兴起的时候就都是世界工业革命和本土社会生产和技术前进的重要基石,对现代工业和工程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昔日的工业文化的具体实物。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产业的发展,旧的工业设施和厂房等已无法满足新的功能和形式要求而渐渐地被抛弃甚至被忽视,大部分近代工业遗产实物载体已被历史陆续封存。但是,它们的空间结构、特殊的大跨度形式、建筑物细部中的很多地方仍然能够挑动今人的激情,使得后人感受到工业化初期的辉煌和成就,以及当时那种纯粹的创造性和细致的设计观。

  近代工业遗产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一种容器,特别是其所凝结着的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更加值得现代社会去记忆和保护。而且,它们至少还能够反映和记录当年的一部分设计思想和建筑理想,保留这些遗产的物质形态,有利于为后世留下过去曾经有过的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历程的形象记录。作为全社会的宝贵工业文明遗产,不应当被新的建设和发展所淹没,这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原则和意义是一致的,国内外这方面的成功实例不在少数。

  过去的工业遗产的形态空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包容体,在其中能够有无穷可能的空间利用方法去衍生未来之思。多元的材料运用,新旧构件的组合,全新的构造处理,都能够使得旧式的工业空间借此活跃起来。由于厂房和仓库等的优质建筑结构和坚固性能,其所具有的现代生命活力,依然可以通过改变功能、融进新空间、借助新设计而达到表现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和成熟思想的目的;于旧有的工业建筑物当中产生出新的表象、现代表情和新对比;只要方法得当,就有可能对所在环境产生积极的效果,活化传统空间,满足新的功能,也会提供新的产业出路,甚至能够产生激动人心的冲击力。

  城市废置区的开发和旧工业区历史建筑的利用,应当不止于房地产开发和单纯建造住宅区这一条道路。如果能够通过仔细甄别、翻新、包装、重组等模式,将旧的工业建筑保存于新的环境当中,而不仅仅是用单纯的习惯性方法推倒重来,并按照当代的功能需求进行再设计,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将会使得新建区域熏染一定的文化气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旧式的产业传统和建筑形态有很多让人不容易理解的、未曾经历过的地方,因此将现代观念通过再设计,基于旧的载体,表达现代意向,加入新产业,以当代的设计思维找寻传统产业旧建筑当中的可利用要素,包括结构体、装饰构件、材料、设施装备等,并建构自己的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多样化手法。在旧空间里,当发式装束怪异的设计人、表演者纷纷行走,不断变化的展览、展示和表演活动屡屡上演,不同时空中的装饰在连续切换,我们完全能够找到碎片的历史与未来相互贯通、衔接、缀合、拼叠,丰富的多样化空间和软环境都串联到一起。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曾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一个典型实例。这个有着近200年历史而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通过改造得以复活;巴黎的旧工业加工区利用新地区开发的机会,适度留存厂房或者仓库,引入高等学校和艺术家,在为文化教育开辟空间的同时,使原本肮脏混乱的旧区变得整洁高雅起来。即将搬迁的首都钢铁厂曾经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龙头和重要基地之一,那里将会得到重新规划和定位,成为北京市一个重要的新区域,其中的一些厂房和构筑物完全可以作为环境和历史要素加以利用;上海的杨树浦破旧厂房区将在新一轮规划中再度崛起和再生,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早些年前上海苏州河旧仓库区已经成为建筑师、设计家、广告公司、时装展卖等业态的聚集地。

  现在,现代社会的思维和观念的包容性更大、更开放,也易于接受在传统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适度合理改造和以强调保存为基点的开发建设无疑会被接受和理解,有机的保存城市工业遗产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趋势,这种模式或许已经为城市旧工业区和工业遗产的改造找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作者为知名建筑评论人实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