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浙江各地保护文化遗产掠影

admin 2005-07-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按: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是我省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全省许多地方从本地实际出发,挖掘资源,打造特色,在历史文化
    按: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是我省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全省许多地方从本地实际出发,挖掘资源,打造特色,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在建设以民办博物馆为重点的各类专题博物馆,在抢救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做大民间艺术品牌、培育民间艺术产业等方面,采取了扎扎实实的措施,有力促进了我省文化保护工作。现将宁海、景宁、衢州、秀洲、余杭等地的做法和经验刊登如下: 

    宁海 

    "十里红妆"博物馆积极探索国助民办模式
 

    "十里红妆"博物馆是宁海民间收藏家何晓道先生于2003年9月创办的一家私人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民俗博物馆,也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馆,被宁波市列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建馆以来,管理有序,运作良好,成为一个集保护、展示、研究、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新亮点、旅游新景点。主要做法是: 

    --采用国助民办投资方式。政府先后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建造博物馆场馆,展区面积3000多平方米,无偿提供使用,并在用电、用水、规费减免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政策。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是明清江南富家小姐生活(习俗)有关的家具、器物等,1260件展品都是何晓道先生20多年的私人收藏品。具体开办管理由何晓道与县旅游开发公司联合组建股份公司进行经营,员工管理、藏品管理、业务开拓、产品经营等由公司负责。 

    --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劳动合同制。工资分配实行绩效工资制,在发放固定工资的基础上,按个人的工作职责、博物馆每月的营利额多少进行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注重员工的业务培训和礼仪培训,员工着装统一规范,使用文明用语,文明上岗。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对老人、学生、残疾人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政府组织的活动无偿提供服务等。 

    --实施多样化经营机制。一是紧密与旅游产业结合。县旅游开发公司把博物馆列入宁海旅游景点之一,市政府分别赴上海、杭州组织"十里红妆"宣传推介,今年还组织了"十里红妆"婚俗风情大巡游活动。据统计,建馆近两年来,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30万元。二是做好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在强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生产和销售功能,组建大佳何古旧家私厂,开发一系列有关"红妆"的仿古工艺品。三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加强与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先后出版《红妆》、《十里红妆》、《明清民间椅子》、《江南明清门窗格子》等书籍,在国内引起了反响,也吸引了国内有关专家的重视和研究。 

    景宁 

    全面构筑畲族文化生态体系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面对畲汉杂居、汉多畲少,畲族文化和艺术面临着汉化、弱化的趋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畲族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着力构筑畲族文化生态体系。 

    --建设文化设施,夯实畲族文化生态建设基础。坚持"精、美、特、奇"的标准,融畲族文化、生态文化、山地文化和移民文化为一体,重点建设几个民族特色浓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畲族博物馆: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畲族文化为主,包括文物库房、展示厅、风情演示厅、文物研究交流厅。畲族文化广场:设计凸显畲族风格,集畲民生产民俗、生活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及文化娱乐于一体,从不同角度展示畲族的整体风貌。畲族民居建筑群:吸收各地畲族建筑特色,对城镇建设进行设计定位,建设一批具有畲族风情、山水园林、现代文明的畲族民居建筑群。畲族风情一条街:在主要商贸中心区附近建设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步行街,集畲族民间工艺品、畲族饮食、畲族用品等畲族特色经营为一体。 

    --创新发展机制,注入畲族文化生态建设动力。成立畲族文化资源调查委员会和畲族文化专家委员会,加强畲族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改制为畲族民间艺术团,采取人员不定编、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文化发展基金,采取财政列入预算、社会捐赠和集资等多渠道筹资,通过冠名权有偿转让、文企联姻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传统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奖励制度。重视人才培养,以高校为依托,建立畲族文化人才培养库,重点培育或引进畲族文化产业的首创人才和经营人才,编写乡土教材,把畲族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项目纳入中小学必学课程,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 

    --精心打造品牌,拓展畲族文化发展空间。打造区域特色:广泛开展创建"畲族演艺之乡"、"畲族工艺之乡"活动,进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以风情旅游业为平台,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环境的双重保护。打造精品力作:少儿舞蹈《畲娃球梦》、歌舞《美丽的畲乡》等一批反映畲族风情的优秀作品相继在国家级、省级获奖。打造产业品牌:积极打造以香菇、茶叶等为代表的畲族物产品牌,以舞蹈《畲山风》、《木柏灵刀舞》等为代表的畲族文艺精品,以彩带、竹编品等为代表的畲族手工艺品牌,以厚朴、杜仲等特色祖传方剂为代表的畲药品牌,以时思寺、护关桥等为代表的古建筑和古廊桥文化品牌,以菇民戏、木偶戏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明显、个性独特的畲乡品牌系列。 

    --促进对外交流,彰显畲族文化生态建设内涵。成功举办畲乡文化节、畲乡风情节、畲族文化旅游与研讨会、"三月三"歌会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邀请大批国内外新闻记者深入采访,积极向外界推介畲乡。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本书《畲山之风》、一个片《千年山哈》、一台戏《畲山风》、一本画册、一本书法册《名家写畲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制作《腾飞的畲乡》、《畲乡风情》等专题片,以电子媒体形式宣传推介景宁。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拍摄制作总长30分钟专题片《千年山哈》,省内外媒体组织开展《穿越瓯江》、《寻找畲族金花》等采访活动,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专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推介畲乡风情,形成外宣合力,展示畲族文化内涵。 

    衢州 

    塑"南孔文化" 扬古城魅力
 

    近年来,衢州市以南孔文化为核心,以古城文化为基础,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有力地提升了衢州的知名度,焕发了这座已有2486年历史的古城魅力。目前,到衢州旅游观光、休闲考察的中外人士以每年递增30%的幅度攀升。 

    --以文化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彰显南孔文化主体风貌。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两所孔氏家庙之一。1984年至1999年,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孔庙尚存建筑,使南宗家庙恢复到清朝道光年间重修后的格局,面积14200平方米。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邀请各方专家精心设计南孔文化城市形象,着力形成以古城区为主体、以古城垣为主脉、以南宗孔庙为代表的57个文物古迹点,以及水亭街、北门街两片历史街区为重点片面的点、线、面有机联系的整体保护格局,已保护和修复城区20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以"南宗祭孔"为主线,打造孔子文化节庆品牌。在连续举办两届古城文化旅游节的基础上,2004年9月,以孔子诞辰2555周年为契机,举办首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并定于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由大小17个活动组成,有近500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20家国内和境外主流媒体来衢州参加采访,刊发消息、图片、专题片70余篇,南孔知名度大幅度提高。"南宗祭孔"已被省政府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创作南孔文化精品为重点,加强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加强南孔文化的研究和保护,相继成立"孔氏南宗研究会"、"衢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衢州学院孔子研究所",逐步形成了一批南孔文化的研究精品,《衢州孔氏家庙志》、《南孔圣地--衢州》、《南孔研究》、《乡土中国·衢州》等先后问世,还创作了《祭孔子文》、歌词《东南阙里》、话剧《大宗南渡》等一批文艺作品。 

    --以"软、硬"结合为取向,加强南孔文化的传承普及。秉承"尊重儒学、弘扬南孔、振兴衢州"的宗旨,一方面,加强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衢州博物馆等文化精品设施,规划了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多载体地宣传弘扬南孔文化,先后开展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衢州精神"提炼弘扬、首届浙江作家节·中国作家赴衢州采风等活动,设立"宣传在线·文化名市"和"衢州文化"网站,开发以南孔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全方位地传承普及南孔文化。 

    秀洲 

    着力打造"农民画"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秀洲区围绕"建好一个基地、抓好一支队伍、抓出一批作品、打响农民画品牌"的画乡建设目标,把打造农民画特色品牌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先进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有12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单位收藏,170多幅作品在20多家刊物上发表,一批优秀农民画创作者脱颖而出。其主要做法是: 

    --建阵地,搭建农民画平台。抓硬件建设:1996年以来已累计投入3100多万元建造3000平方米的农民画陈列馆和7600平方米的秀洲农民画艺术中心。2000年,文化部社图司将秀洲农民画艺术中心命名为"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并批准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抓基地建设:从2002年起,在全区开展创建"农民画创作基地"和"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活动,进一步加快画乡建设步伐。目前,全区已有6个农民画创作基地和26个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通过验收,每个基地都有活动场所、创作骨干和活动计划。 

    --抓骨干,鼓励农民画创作。举办农民画创作班,对农民画作者、农民画后备人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和基层文化站干部进行分层培训。近两年,全区先后举办各类农民画创作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已形成100多人的农民画作者和1200多名农民画后备人才。设立"秀洲文艺创作奖",每两年举办一次颁奖大会,奖励在现代民间绘画创作领域取得成绩的作者和辅导教师,已先后奖励129人,发放奖励资金10多万元。积极扶持农民画绘画骨干和创作领头雁,农民画创作骨干朱建芬原是王店镇假山村农民,其作品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区破格将她招入区文化馆,让其专心从事农民画创作;农民画家缪惠新先后在上海、北京、美国和英国举办8次个人画展,1998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十大艺术家",区财政补助特批建造500 多平方米的"缪惠新画室"。 

    --办节会,展示农民画形象。先后举办全国农民画艺术大展等全国、全省、全市性的艺术展览26次。去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成果展和第二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在秀洲区举办。不断加强画乡交流、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先后接待美国、德国、韩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国外宾客参观16次,多次组织农民画赴国外参展。借助文化舞台,举办各类经贸活动,吸引外地客商来秀洲区投资创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陈列馆先后接待农村群众、市民和中小学生6万多人次参观画展,被列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嘉兴市改革开放20年百佳成就之一"。 

    余杭 

    "余杭滚灯"艺术在传承中弘扬 


    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等地,已有800余年历史,"余杭滚灯"被评为省民间艺术之乡(滚灯)之乡。多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这个品牌,在经费上进行投入,组织上进行保障,措施上进行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组建队伍,积极普及。为使"余杭滚灯"成为余杭的特色文化,自1998年起在全市各镇乡、基层大力培育滚灯队伍。目前全市14个镇乡建立了滚灯队,采用分级培训的办法加强培育,市专业工作班子对各支滚灯队的教师和骨干人员每年进行两次培训,又由各滚灯队的教师和骨干加强对每个队员的培训,使400余名队员掌握了滚灯的基本表演动作和套路,使余杭50%以上的镇乡普及了"余杭滚灯"这一民间表演艺术,并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普及。定期举行全区滚灯大赛,至2005年已举办了三届,使全区的滚灯普及工作得以巩固和发展。  

    --反复加工,打造精品。为增强"余杭滚灯"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先后近10次组织中央、省、市有关专家就"余杭滚灯"如何加工提高进行系统论证。在舞蹈动作上,增加难度,突出新意和特色;在道具美化上,进行闪光包装,使球体更趋向工艺品;在节目内容上,进行重新构思,排出"戏曲音乐伴奏"和"江南音乐伴奏"两类版本,结合各队不同条件逐个编排,使14个滚灯形成了"以柔美为主"、"以阳刚为主"和"刚柔相济"3种不同的表演风格,给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之感。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自1998年以来,"余杭滚灯"参加了多次国际、国内的大型演出和赛事,获得了一系列高层次的奖项。如获得了全国第十届"群星奖"优秀奖,2004年2月"余杭滚灯"赴法国参加世界瞩目的"尼斯狂欢节"的演出等。同时,多次在各级媒体上进行宣传,除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大量宣传外,中央级媒体多次报道,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