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入驻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组图)
刘韡《光》
孙原 彭禹《农民杜文达的飞碟
王其亨《中国馆风水》
徐震《喊》
6月9日,中国国家馆将首次亮相第51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这是威尼斯双年展110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国家馆形式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示,这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当今国际艺术最大的展示平台,与国际艺术展开直接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今国际艺术界最重要的展览,堪称艺术的奥林匹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今年共有70余个国家以国家馆形式参展,还有两个主题性的国际展及数十个专题展,它将吸引来自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前往参观,应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的邀请,中国文化部决定以国家馆形式参加这一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大展,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开放形象和在国际艺术交流上的自主性,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优秀的当代艺术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举措,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经文化部批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由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许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院长)、蔡国强(旅美著名中国艺术家)、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皮力(中央美术学院讲师)5人组成执行小组。范迪安任本次展览的总策划人,蔡国强任策划人,皮力任副策划人。
威尼斯双年展方面对于中国国家馆的参加表示出热忱的欢迎和极大的兴趣,在中国馆尚未建设固定场馆的情况下,为本次展览提供了场地支持。经过执行小组的考察,选定了“处女花园”作为本次中国馆的展场。该花园位于双年展“国际展”的展区,是近20年来威尼斯双年展最为活跃的中心区域,展场包括室内外两个展览区域,室内展区约500平方米,室外展区大约为1600平方米。这样的展览面积在威尼斯双年展全部的国家馆中属于最大的展馆。
本次中国馆展览的题目是“处女园:浮现(Virgin Garden: Emersion)”。“处女园”取自展场所在的地名,富有浪漫色彩和象征意义,“浮现”是这次展览的主题。总策划人范迪安认为,该主题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世界产生不断扩大的影响。中国馆于21世纪在威尼斯双年展“浮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文化上不断开放和国际交流不断扩展的一种象征。第二,中国当代艺术创造业已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多样性,既有艺术家个性观念的活跃,更有体现中国艺术整体变革的许多新因素,比如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与发现,艺术作品产生的契机与方式,艺术作品的社会内涵与艺术特色等等,也就是新的艺术文化形态的“浮现”。第三,以本次中国国家馆展览为开端,力图向世界展示与以往面貌不同的中国当代艺术状况,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的对话与交流。
威尼斯双年展既是国家艺术交流的大舞台,也是各国展示自己艺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因此,展览主题和艺术家及作品的选择就至关重要。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张永和、王其亨、彭禹+孙原、刘韡、徐震五个(组)艺术家。张永和是穿行于中国大陆和国际建筑舞台的著名建筑师,也是一位积极参与当代艺术活动的艺术家,现任北京大学的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今年九月他将受聘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系主任。他在中国当代建筑的实验历程中,特别注重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观念和传统建筑构造的语言进行建筑设计。他的参展作品是专门根据场地设计、以竹子为材料的建筑结构,作品名为《竹跳》。其形式来源是中国古代园林的虚空间特色,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和风景可观、可居、可游的文化气象。“竹”自古以来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能够表达中国文化意境的建造材料。从5月初开始,15吨竹子运抵威尼斯,来自中国南方的工人前往搭建作品,作品占据了1600平米的室外空间,工人们淋漓尽致地发挥竹编的技巧,使作品充满视觉的张力、形式的韵律和材质的韵味。
王其亨是著名地理环境研究学者、天津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对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在国内首屈一指。这次他转变“身份”为参展艺术家,专程前往威尼斯,对这个城市的地理面貌和文化内涵、对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园区的环境与现有场馆建筑、对中国馆所在区域的环境作了考察,运用风水学对这些环境与建筑进行分析。他的评说和由图片、动画设计构成的参展作品《威尼斯双年展的风水》,将在现场通过大屏幕播放,让国际观众看到风水理论的实际运用,更看到具有东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风水学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这是一件具有观念性的作品,也是具有文本性的作品,更是具有文化性的作品,体现了中国馆一进入威尼斯就与各国家馆“对话”的态度,将成为中国馆的又一个亮点。
彭禹+孙原是一对年轻艺术家组合,他们的作品名为《农民杜文达的飞碟》,取自在中国曾经引发社会关注的新闻,将安徽农民杜文达制造的飞碟带入威尼斯展场,这个飞碟直径6米,高3米多,由他们自行设计并手工制造而成。杜文达等几位制造飞碟的农民也被邀请到威尼斯进行组装和现场表演。这件作品一方面具有新闻性:中国农民自己制造飞碟正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农民浪漫理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具有艺术上的观念性:通过农民造的飞碟参加国际艺术大展这种行为来重新定义“艺术对于生活的真正意义”。
刘韡和徐震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是目前活跃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善于应用新媒体技术语言表达新一代艺术家对动态环境的感知和感性。这两件室内作品称为《光》和《喊》,分别展示了光和声音与人们的互动,探讨的是“都市化”条件下人们在日常境遇中面临官能刺激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由此探讨人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时共同的经验。
可以预计,中国国家馆的作品将在观念性和语言形态两方面都给国际艺坛以崭新的面貌。“浮现”意味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相信本次中国馆的展览将成为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重新认识的一个转折点,也为在威尼斯双年展建立永久的国家馆奠定良好的开端。
本次展览得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和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中国国内和国际多家文化机构与企业及个人的赞助和支持。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是立足上海浦东的新型文化机构,以建设现代形态的美术馆、推介当代国际和国内艺术为宗旨,作为此次中国馆展览的协办单位,它将在今年六月下旬的开馆展览中展示威尼斯双年展和中国馆的文献。河北教育出版社将在展览开幕后出版资料丰富的画册。
范迪安在谈到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别具意义之处时说:它体现了中国政府重视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当代艺术与国际对话的方针,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有机会、有条件“正面”走向国际舞台。作为威尼斯双年展的年轻成员,中国馆力主推出中青年一代的中国艺术家,这为威尼斯双年展带去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馆虽然在国家馆队伍中是后来者,但要成为21世纪威尼斯双年展在观念与形态上的探索者。富有国际艺术活动经验的蔡国强则认为:这次中国馆的参加,实际提出了一个21世纪的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展览观念的更新问题。这次中国馆的参展作品既是艺术家的构思与手笔,又有艺术创造“身份”的新颖性。比如,张永和的作品在建造的过程中,让工人发挥创造性,使具有传统特色的竹编技法尽情展现,作品具有本土文化的魅力。彭禹和孙原更是直接与农民合作,让农民到现场组装作品和启动他们的飞碟。在这些过程中,艺术家的“身份”与工人农民的“身份”互相穿插,本土的智慧在现代创造中灵魂毕现,这些都将给国际艺坛带去艺术创造新的意味。
对于中国国家馆第一次进驻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媒体早已聚焦关注,许多重要媒体纷纷用“中国亮相威尼斯双年展”为题,报道此次双年展新的面貌,例如《纽约时报》就详细介绍了中国馆入驻威尼斯的意义,足见中国馆在威尼斯的正式亮相已引起广泛的反响。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早报》等国内媒体将前往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