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园林设计师马克获武汉“黄鹤友谊奖”(图)
人物:阿罗远·马克
国籍:法国
年龄:27岁
职业:园林设计专家
最先学会的中文:干杯(经常被请或请客)
最喜欢吃的东西:油饼、拉面
最得意的事:自己的创新被人模仿
戴着草帽、墨镜,身着毫不显眼的衬衫、短裤。在烈日炎炎的江滩,混在一群忙碌的园艺师中间,法国人马克毫不显眼。
他正在布置东湖开发区为参加农博会而设计的小花园。
小时候的梦想是卖花
马克对园林设计的热爱,源自他的家庭和信仰。从小他就喜欢在家中的花园里摆弄花花草草,那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够去卖花。
19岁时,马克开始学习正规的园林设计。1998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在上海松江区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这为他日后在武汉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后,马克回到法国,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又学习了三年园林设计。2002年10月,马克应聘到武汉法雅园林设计公司,出任设计部经理。
马克对现在的身份———园林设计专家颇为满意。在他的信仰中,上帝要求人类把世界变成一个大花园,所以他选择将园艺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这比我小时候的梦想好多了,因为我可以通过种花、种树来美化社会,美化大家的生活。”
工作在武汉是“彩色的”
在法国,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二者决不重叠,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
马克举了个例子:如果我要和谁谈事情,在法国,可能就是大家一起坐下来开会,谈妥就行了。可在中国,有时候就得大家一起吃吃饭,在饭桌上融洽关系,这样,谈起来就要方便多了。正因为这样,马克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就是“干杯”。
马克非常享受这种工作方式。他反复说,法国的工作方式是“黑白的”,而在中国却是“彩色的”。他从工作中能享受到乐趣,有很多工作的伙伴最后都变成了他的朋友。
另外,马克觉得,在中国的工作更加人性化。
为了布置花园,马克刚刚采购了一些鹅卵石,然而,卖方送来的货并不是马克想要的。马克指着鹅卵石说,要是在法国,买方可能会说,你送的东西不是我要的,你要赔偿我运费和误工费等,然而在这里,我们只是要他们赶快换货。
马克说,他之所以能在武汉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他能很好地适应这里的工作方式和环境。但他同时认为,中国在企业管理方面需要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来汉三年没去过黄鹤楼
马克的太太原来是一位成都导游,和马克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认识。现在,27岁的马克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
刚刚在庙山买了新房,马克变得更忙了。为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开始采取“蚂蚁搬家”的形式,一点一滴地自己装修房子。如果没有事情,他就在家陪着太太和三个可爱的儿女。来武汉快3年了,马克一直没有去过黄鹤楼和东湖。
由于公司业务繁忙,马克经常要在周末加班,这是马克在武汉工作最大的改变。马克说,在法国,休息时间是不能被任何事情打扰的。
虽然非常辛苦,但马克还是收获了很多。由他负责的许多项目如今都已经成为业内经典。不久前,马克提出将五六棵旱柳密集种植作为行道树,既能提高旱柳的使用率,又能在短时间营造浓密树阴效果。没想到,这种方法一经推出,即被很多园林公司仿效。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同,这让他非常得意。
在武汉,马克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24岁时,他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外籍园林设计专家,2004年,他获得了武汉市给予外籍专家的最高奖励——“黄鹤友谊奖”,被列为对我市贡献最大的5位外国专家之一。
希望武汉更加诗意浪漫
马克非常高兴地看到武汉市政府对绿化的重视,以及居民楼、街道、公园、步行街的园林景观建设。然而,他认为,“武汉的园林设计太规律”。
在工作中,马克不断地告诉工作人员,不要将花草规律放置,“要杂乱些,自然些”。对于一排排修剪整齐、品种单一的行道树,马克并不喜欢,“那就像堵墙,没有任何遐想的空间”,同样,一个平整规律的花园,也会让人感觉太多人工的痕迹。
马克有个浪漫的设想——将一处小树林地表的植被清除后,随意地撒上些花籽,来年,这片小树林的脚下将形成一片花海,既不需要刻意地人工护养,又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效果相当不错。
马克还希望,通过良好的修建,能够让武汉的主要行道树——法国梧桐,排成树幕,并且减少春秋两季飘毛,就像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看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