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古老中的鲜活
作为世代生活在巴蜀大地的人来说,对都江堰会生出饮水思源的膜拜之情。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都江堰,是促成“天府之国”富饶与美丽的源头。都江堰位于有着“天府明珠”之誉的都江堰市区西北1公里处,古称湔堰、湔堋,又称都安堰,宋以后始用今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衔接处,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弄不清城市与古堰,到底是谁在沾谁的光了。去都江堰,心中便不知不觉地生出种润泽的感觉,一路上那河流沟渠纵横、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风景,似乎让人隐约看到都江堰惠泽千秋万代的粼粼波光。等到真的行走在古堰之上,那轰鸣流淌的岷江水,则更像是历史深处传出的回响。都江堰给人的震撼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就如眼前从宝瓶口流经的碧波一样,有种绵绵或恒久的坚韧。思绪便忍不住要逆着奔腾不息的江水,去追溯历史的源头……
曾几何时,岷江在造就川西平原灿烂的巴蜀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肆虐的旱涝之灾。岷江水患带来的东旱西涝一直是川西平原的心头大患,公元前256年,时任秦国蜀郡太守的李冰及其儿子为治理水患,率众凿离堆、穿二江修筑都江堰,岷江被一分为二,汹涌江水经都江堰化险为夷,水旱从人,把水害变为水利,川西平原遂成沃野千里,民无饥馑。都江堰是成都平原人的生命之源,是根之所系,家之所在,而且还不留痕迹地影响中国的历史。秦国凭借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巨大财富,并吞六国,完成了一统大业;鞍山依托天府之国的稳定农业,战胜强大西楚霸王;四川有了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一直担负着向全国赈灾救济的义务……
都江堰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形似大鱼的分水堤,它把岷江水分流导入内外二江,外江用于排洪,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用于灌溉。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内、外江的水量始终按四六分成,即洪水季节内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季节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保证了平原灌区既有足够的水源,又不至于发生水灾。飞沙堰在鱼嘴与宝瓶口之间,用于泄洪排沙,每逢洪水季节,涌入内江的多余的江水和泥沙便会从飞沙堰又排入外江,起到了泄洪的作用。宝瓶口是人工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山脊上开凿的一个口子,起到“节制闸”的作用,稳定地控制水流量。
乍见都江堰,觉得有些平坦无奇,鱼嘴分水堤看起来像个普通的江心岛。道法自然,看似平淡却奇崛。当年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在考察都江堰景区后,“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的感慨可谓一语中的!等弄明白了其精妙的构造后,就没有理由不叹为观止——都江堰简直是座闪烁人类智慧光芒的不朽丰碑。
古老往往是只能用来缅怀和凭吊的,但都江堰不是,它的古老是可以用来享用的,它的古老至今仍鲜活无比。历史的烟尘不知湮没了多少浩大工程,像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等曾闻名于世的古水利工程都早已荒废,唯独都江堰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古老脉管中仍搏动着不竭活力,一如那澎湃不息的江水。它不仅是全世界惟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而且至今仍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其灌溉面积至今已达一千余万亩。
“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无论是俯瞰古堰,还是临水而立,盎然古意都会随着江风扑面而来,汩汩江水宛若仍在讲述千古风流。除了与天地有关的风景外,更让人感觉亲切的还是都江堰所薰陶出的惬意生活。傍着古老的都江堰可以生活得很“小资”。每天坐在江边欣赏满江的斜阳,或掬一捧清亮的江水,便仿佛得到了古堰的庇护。都江堰市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座不大的城市是座山水园林城市,五条穿城而过的河给它增添了许多灵气,城区触目皆是葱笼绿意,空气极其清新,暴走其间,宛如置身于天然氧吧。看到古老的川西民居里走出的精神矍烁的老人,才恍悟这儿还是“长寿之乡”呢。
都江堰市像四川其它地方一样,茶馆是必不可少的。大概因为有千年古堰相伴,在临江的茶馆里品茶别有一番风味。在茶馆里听着古典名曲演奏,看着川西盖碗茶艺表演,古色古香的南桥、默然奔流的江水以及那摆不完的“龙门阵”,让茶馆少了几分市井气息,多了几分文化感。杯中茶水终有啜饮殆尽的时候,再看暮色中古堰的沧桑剪影,心中便悚然一惊,自己刚才啜饮的没准正是都江堰水。
入夜,江水枕着城市的流光溢彩入睡了,可城里的“夜啤酒”却正在酣处。这种反差特别能激发游人狂欢的冲动,特别是在啤酒节期间,把酒言欢更是挡不住的诱惑。一张门票里包含了无尽的醉意,无论是否酒精爱好者都经不住如此诱惑,在古老的城市角落里伶仃大醉,跌躺在街边吹一夜冷风也尽是惬意。
这或许也是泽被苍生的都江堰所乐意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