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

admin 2005-01-3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多么宏伟、壮阔的阿房宫,然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于2003年的联合考古,百万根探杆将这千百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多么宏伟、壮阔的阿房宫,然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于2003年的联合考古,百万根探杆将这千百年传说打破,考古证明唐诗人杜牧所说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阿房宫,本属子虚乌有!这一惊世骇俗的论断,让多少人感到无所适从。 

  但事隔一年,2004年11月,距阿房宫前殿遗址之西1150米处,又发掘出一处大宫殿建筑遗址,并有火烧痕迹。它属不属于阿房宫,或者阿房宫属不属于它?考古队队长李毓芳是否还坚持阿房宫是个“半拉子工程”,未经“一炬”? 

  日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考古队队长李毓芳来沪应邀参加“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研讨会,记者采访了这对夫妇。 

  李毓芳坚持:阿房宫名存实无,帝宫仅为3堵墙“阿房宫没有宫,前殿现场只有3堵墙,连南墙都没来得及建起,很显然,当时盖得太仓促,未完成。”李毓芳将前殿比喻是皇帝的“办公楼”。“办公楼”现场,除了东、西、北面三堵墙外,只有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高点为12米的夯土台基。“始终没有发现秦代建筑中最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当,而在秦咸阳宫、汉长安城发掘时都有大量瓦当出土。阿房宫气势那么恢宏,它的文化堆积到哪里去了?”她坚持“阿房宫没有建成是不争的事实。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就是阿房宫前殿遗址之夯土台基”。也有的专家认为,所谓阿房宫实际上就是指前殿,没有其他建筑了。 

  同时从时间、文献记载中推断阿房宫也未能建成。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开始修建,三十七年(前210)7月秦始皇死后,便把修建阿房宫的百姓调去修筑骊山陵墓。秦二世元年(前209)4月,二世命令继续修筑阿房宫。这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自杀后,阿房宫的修建也就停止了。阿房宫从开始修建到最后停工,前后延续仅4年,实际建造的时间还不到4年,就前殿54万平方米的台基来看,阿房宫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说明秦始皇时阿房宫没有建成,等建成后会用新的名字来命名。后因是在阿房这个地方修建的宫殿,所以称它为阿房宫。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秦只有百年之久,当时阿房宫的遗存应该是非常清楚的。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中,也十分肯定地说秦王朝在阿房宫未完成的情况下就灭亡了: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从其它记载来看,秦始皇、秦二世及子婴等的活动地点主要是在咸阳,没提到阿房宫。 

  李毓芳坚持:火烧的是咸阳,而不是阿房宫 

  “发掘前,囿于阿房宫被‘毁于一炬’的说法,我们希望能在遗址上发现红焦土,但经钻探,一点红焦土都没发现,”李毓芳说,其实发掘的方式是很先进的,在2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每平方米打下5个探杆。探眼打到原来台基的夯土地面,没有一点红焦土的痕迹。于是,她作出了“项羽没烧阿房宫”的结论。 

  “司马迁说过项羽烧了阿房宫吗?”李毓芳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史记·项羽本纪》亦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中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3月不灭,可没说烧的就是阿房宫!”根据考古资料,“秦宫室”是指秦咸阳宫。事实也是如此,此前在位于咸阳西南的秦咸阳宫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焦土,证明项羽确实曾纵火焚烧过秦宫室。 

  阿房宫成了秦王朝一个没有完成的美梦,并在战乱中衰毁,成为千古凭吊之地。然而,考古证明火烧阿房宫的说法很可能是流传千古的谬言。 

  李毓芳坦言:新发掘的宫殿是战国秦上林苑,与阿房宫相隔数十年阿房宫前殿遗址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后,在寻找和确定阿房宫范围的过程中,去年11月6日,在前殿遗址之西1150米处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宫殿建筑遗址。遗址南部夯土台基东西250米、南北45米、现存高9米,为宫殿区;北部为园林区,范围难以确定。台基西面有廊道遗迹,从倒塌的建筑堆积物来看被火焚烧过,说明台基上面的建筑曾遭遇过火灾。园林内发现了一处由大、小卵石构成的石渠。石渠窄而浅,不具备排水功能,应为园林一般水景观。 

  从遗址出土的板瓦、筒瓦、瓦当的形制来看,均具有战国秦的特征。板瓦表面为细密交错的绳纹;筒瓦表面是细绳纹、内为麻点纹或手抹成的凸棱,全部是泥条盘筑法制成。此外,出土瓦当凹凸不平的纹饰及制法,饰有顺长绳纹和细密小方格纹的栏边砖纹,这些都是时代较早的特征。总之,无论从纹饰特征或制作粗糙、表面不光滑、纹饰较浅、纹路不清晰来看,均与秦都咸阳宫出土的建筑材料相同,要比阿房宫前殿遗址北墙顶部倒塌堆积中出土的建筑材料早得多。因此该遗址早于阿房宫前殿遗址,应为秦统一以前的战国秦上林苑建筑遗址之一。 

  这座宫殿遗址与阿房宫没有任何关系。况且,没有任何文献说过,战国秦上林苑中的建筑划进了阿房宫的范围,或阿房宫划入数十年前的战国秦上林苑的范畴中。 

  刘庆柱说:恢弘壮观的“阿房宫”是后人描写和夸张而来 

  千百年来,阿房宫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载体,即被后人视为既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秦二世大兴土木、奢华无度、涂炭百姓、重赋急刑的历史佐证。因此,阿房宫的恢弘壮观被后代文人描写得越来越夸张,而秦始皇、秦二世在人们的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就越来越凸现。 

  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在《至言》中,把阿房宫描述成“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规划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唐时代之间的文人,对秦宫室和阿房宫进行了更具想像力的描述。《三辅黄图》甚至将秦都咸阳的离宫别馆统统记在阿房宫名下,其言“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三辅旧事》把《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立于咸阳宫前的十二尊铜人,移到“阿房殿前”。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被推向极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