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境界
admin
2005-01-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1月7日下午,湖南省最高规格的学术论坛———“三湘论坛”在衡阳师范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沛林教授在会上作了题
1月7日下午,湖南省最高规格的学术论坛———“三湘论坛”在衡阳师范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沛林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诗意地栖居: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境界”的学术演讲。这一演讲在省内学术界和当地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报告会结束后,记者就小康社会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专门采访了刘沛林教授。为了答谢广大读者对人居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现将这次采访记录刊发如下。
记者:刘教授,您是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由您主持完成的“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已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次您在“三湘论坛”作学术报告时提出,要把“诗意地栖居”作为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境界和新目标。能否请您对“诗意地栖居”这一人居环境理念作一个简要而通俗的阐释?
刘沛林:“人,诗意地栖居”,原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的一种至高境界的向往,是关于人生境界和价值的至高情怀。有人把它概括为“人劳作地居住在大地上”、“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有人则进一步理解为“人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是在人的层次上以一种积极乐观、诗意妙觉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的高妙化境”。这里的“诗”已超越文学上的“诗”,成为哲学上的“诗”,与庄子所倡导的“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的“物我两忘”的境地较为接近。应该说,以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对待居住,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也很有启发。
记者:那么,人居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范围是什么?
刘沛林:所谓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城镇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而非某一学科限于某一侧面的研究。因此,新兴的人居环境学的出现,推动了多门相关学科的发展。比如,建筑学提出了广义建筑学概念,希望能吸纳更多相关学科的优点,综合发展建筑学的理论体系,从更大尺度和区域上研究人类建筑,以便与人居环境学相接轨;地理学在城市地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聚落地理学概念,强调从更广泛的学术领域审视人类聚居问题。
记者: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国内在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学建设方面的情况。
刘沛林: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界都非常关注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学的建设。国内有关城市、个人及项目先后12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珠海、大连、威海、厦门、杭州等城市都已成为典范的人居城市。许多城市都在竞相开展以创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的的环境建设。国家建设部还成立了人居环境指导与协调中心,并从2000年起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各地城市都以获得世界或中国“人居环境奖”作为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投资环境的标志。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人居环境学的研究也开展得有声有色。1995年,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率先成立“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其成员由建筑、城规、水利、环境、地理、经济、社会、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士组成。1996年,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人居环境学”课程。此后又有一些院校开设了这一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学建设,早在2002年初就下文成立了“湖南省人居环境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在衡阳师范学院,成为湖南省挂牌的17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记者:“诗意地栖居”的确是一个富有新意、很吸引人的话题,它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完全吻合的。请问我们应当如何在人居环境建设上充分体现“诗意地栖居”这一理念?
刘沛林:诗意的人居环境,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生态安全”是诗意的前提。一个诗意的人居空间至少由三个层面叠加而成:第一个层面是花草树木,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个层面要求这些花草树木必须是对人体健康无害且有益的,即安全性;第三个层面还要求居住环境充满文化品位,具有与人对话的环境功能,能使人产生美好感受与畅想的功能,或称之为文化性。
第二、“人文情怀”是诗意的核心。中国古典园林、山水诗、山水画之所以能给人以丰富的意境感受,就在于它们能在有限的“形”之外,创造出无限的“意”,以生成丰富的“境”或“景”。美国学者卢伟民先生特别提倡建设具有东方气质的“山水人情城市”,他认为这样的城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与山水更加协调,更尊重自然;二是与人类需求更加协调,更近“人情”;三是更传神地表达东方气质。可以说,将人类情感注入居住山水的设计之中,人类又从居住山水中获得情感,这是诗意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皖南古村落所崇尚的那种“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意境,充分表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般的居住境界。
第三、“便捷高效”是诗意的基础。现代生活空间随着人口的增多,集聚规模的加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城市地域、交通问题、能源问题等日显突出。任何诗意的空间不仅要求环境优美,要有文化品位,而且还应该是交通便捷、可通达性强、方便快捷、实用高效的人居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要有超前的头脑、系统的思维、宏观的把握、科学的决策,这是创造诗意人居环境的基础。
第四、“舒适愉悦”是诗意的目标。诗意的人居环境最终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标与效果,主要看它是否带给人们舒适愉悦的精神感受。任何好的审美感受最终带给人的都是愉悦的精神感受,对诗意人居环境的感受也不例外。就城市来说,城市美学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居住空间美的感受的方法与途径。因此,我们要从创造城市美的角度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让人们得到审美的愉悦。
第五、“高雅和谐”是诗意的标志。从整体效果来看,一个诗意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志应该是高雅和谐。在中国文化中,和谐是最高的境界。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其力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特别引用了中国古代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未来城市理想的说明图,并充满激情地写道:“如果生命胜利了,未来的城市将有(当然只有极少的几个城市具有)这张中国的《清明上河图》所显示的那种质量: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特有属性———所有这些能组成的无穷的组合、排列和变化,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这种充满生气的城市就是和谐城市的代表。即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水平的提高,房屋可能建筑得更牢固,但高雅和谐的气质和境界是永远不会丢失的。这既是中国人居文化的传统,也是未来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省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高楼林立等问题。请问如何在城市建设中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如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刘沛林:中国传统的城市与乡村建设原本出现过对诗意环境的追求,只因工业化社会以后人们一味地否定传统,崇尚所谓的“现代科技”,结果是一座座由钢筋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城市扑面而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错误地认为,只有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的标志,从而出现了林立的高楼和不协调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们开始认识到创造自身模式的重要性。以钱学森先生为首的一批资深科学家,多年来关注中国的城市建设,提出“社会主义的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意境是精神文明的境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城市不应成为混凝土森林”等一系列精辟的论断,为我们建设诗意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应该在“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人”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进而转向人居环境意境美的研究与建设。“艺术+科学”、“生态+文态”的模式应该成为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
在联合国每年公布的全球最适宜于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名单中,挪威、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始终榜上有名。到过这些国家考察过的朋友一定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住房的舒适、环境的优美、人文的关怀、管理的到位。这是我们迈向小康社会的人居环境建设所应注意借鉴的内容。
向往诗意的人居环境,是中国传统居住观的主体。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古典园林、民居建筑、文化思想等,都是我们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诗意的人居环境的重要的思想来源。
记者: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据我观察,我省广大乡村的民居建设在布局上显得杂乱无章,明显地缺乏规划,在整体布局上缺少美感。请问如何在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上体现“诗意地栖居”的理念,重现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
刘沛林:从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体现“诗意地栖居”,应该抓好下面几件事情:第一,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山林保育,维护青山绿水的本来面目;第二,提倡人居环境规划,搞好居住地设施、建筑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合理布局,避免杂乱无章的建设局面;第三,加强居住地的绿化与美化,推广乡村园林建设;第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基本道路、给排水设施、牲畜圈养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等;第五,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更为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第六,推广小城镇居住模式,加快居住规模的形成,促进乡村城镇化;第七,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改善经营结构,提高经营规模;第八,加强对“田园风光”价值的认识,进一步保护好田园风光资源,创造更加优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景。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