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生命的未来何在:解读人类的亲生命性

admin 2004-12-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另外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是统一管理的思想:既然所有生物都由同一的生物基因进化而来,考虑问题时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如果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是身体的话,我们人类就是大
  另外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是统一管理的思想:既然所有生物都由同一的生物基因进化而来,考虑问题时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如果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是身体的话,我们人类就是大脑;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任务,就是考虑所有的生物并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地球。     一项不朽的投资   你是否曾想过,一千年后的人们会怎样看我们呢?永不停息地进行着全球化的科技革命;拥有相当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机器人辅助组织激增;可以进行分子水平的细胞重建;已开始拓殖宇宙空间……   在对21世纪的美丽憧憬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人类在历史上应起的某些作用呢?我们是否忽略了,并且可能是永远失去了一些东西呢?我们是否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继续让原始的物种和生态系统慢慢消失呢?   科学技术决定了我们可以做什么,而道德规范决定我们应不应该做。   一种自然保护的伦理观就是要把除人类以外的世界尽量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而充分地了解这个世界正是为了热爱她并愿意为她负责。   生物学家提出了另一个在伦理学上很有价值的观点:所有生物的基因具有统一性。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遥远的同一个祖先遗传而来的。   另外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是统一管理的思想,它源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组织方式,也同样存在于每一种基因之间的联系之中。既然所有生物都由一个相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考虑问题时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如果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是身体的话,我们人类就是大脑。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任务就是考虑所有的生物并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地球。   总的来说,对基因一致性、亲缘关系以及渊源的历史等的领悟,把我们和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是我们及其他物种得以存在的机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种不朽的投资。   其他物种是否会因此而获得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利呢?这里有三种利己主义的观点:答案可能就在其中。第一种是人类中心的观点:除了影响人类的因素,其他的都无所谓。第二种是感情中心的观点:从本质上讲,黑猩猩、狗和其他一些聪明的动物应具有一定的权利,我们对它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感情。最后一种是生物中心的观点:所有的生物都至少拥有生存的权利。   对稍微有一些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来讲,热爱其他的生物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种能力,或者是倾向于这样做的意愿,可能是人类的本性。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即天生具有关注生命或其他类似生命形式的倾向,在一些场合下,和那些生命形式之间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比出席专业运动会的人要多。他们最喜欢的是华盛顿国家公园的昆虫展,那里展现了生物界最大的奇特性和多样性。   环境选择见天性   热爱生命是人类的天性,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在过去的30年中,一个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人们喜欢居住在自然的环境中,特别是热带稀树大草原或是公园般的环境中。他们喜欢较宽广的视野,令目光可以穿越点缀着树木和灌木的平整草地。他们希望接近水,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或是小溪。他们试着把居住地安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这样可以安全地欣赏热带稀树大草原和水环境的风光。相比之下,人们不喜欢视野有限、植被杂乱无序、结构粗糙的地方,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树木矮小、浓密、发育不良的林地。   人们喜欢从安全的、半封闭式的住宅中眺望他们想象中的景色。如果可以随意选择房屋和环境,人们选择的一定是既可以作为安全的庇护所,也可以将人类引入探索境界且视野广阔的环境。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至少在西方风景画画家中,女性强调视角空间小的庇护所,而男性则强调视角空间大的庇护所。另外,女性喜欢在房屋周围画些人物,而男性更喜欢把人物画在开阔空间的远处。   景观建筑家和房产企业家对理想的自然环境有着直觉的理解。即使不提供任何实用价值,建筑的合理布局也会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价位。   虽然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人类对居住环境的偏好具有遗传基础,但是居住地的偏好在各种文明中表现出的一致性足以证明其存在,包括北美、欧洲、韩国和尼日利亚的文明。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对树木形态的审美观。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实验对象都喜欢中等大小、靠近地面、分层明显、树冠宽广的粗壮树木。这些树木看起来最具吸引力,包括欣欣向荣的非洲热带稀树大草原上的优势种——金合欢树。   亲生命性的起源   对树的审美观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亲生命性是如何起源的呢?人类对居住地的偏好和“热带稀树大草原假说”相一致,即人类起源于非洲热带稀树大草原和过渡的森林地区。人类的进化历史,包括人类和他相近祖先的进化历史,都是在这些地区或是相似的地区进行的。如果把200万年的时间压缩在70年的跨度中,人类就是在69年零8个月的时间生活在祖先的环境中,而在最后的l20天,一些人才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迁入村庄。   热带稀树大草原假说的延伸假说是人类在遗传上可能特别适应祖先的生活环境,所以现在即使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封闭城市里,我们仍旧更喜欢原来的自然环境。这种偏好是人类在心理进化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本性,它使我们被重新吸引到热带稀树大草原或是它们的替代物中。   通过研究儿童的心理发育,心理学家已了解获得亲生命性的最重要阶段。在6岁以下,儿童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待自然和动物作威作福。他们也最倾向于对自然界中不熟悉的动物不予关注或是害怕恐惧。在6岁到9岁之间,孩子们会首次对野生动物产生兴趣,意识到动物也会遭受到痛苦和压力。从9岁到12岁,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兴趣和知识都急剧上升。从13岁到17岁,他们开始具有对动物权利和物种保护的道德感情。   在美国,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个研究表明,在居住地偏好的发展中存在一个平行的次序。让8到11岁的孩子选择摆在面前的自然环境照片,他们大都喜欢热带稀树大草原,而不是阔叶林、北部温带针叶林、雨林或是沙漠。相比之下,年龄稍大的孩子中,喜欢阔叶林和热带稀树大草原的人数几乎相等。其中,阔叶林是人类在青少年时期居住过的地方。这两种自然环境被选择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三种。这一组数据至少支持了热带稀树大草原的假说。换句话说,孩子们明显地偏爱人类祖先居住的地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喜欢他们成长的地方。   科学家还发现了孩子们另外一种探索自然的方式。4岁的时候,孩子们的活动场所通常是在自己的住宅附近,他们只和经常出现在那里的小生物接触,像D.索贝尔在《孩子们的特殊地方中》所描述的邻居院子和街道的“蚯蚓、花狸鼠和鸽子”。8到11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前往附近的树林、田野、沟渠和无人知道的地点,把那些地方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他们通常会在那里建造一些隐蔽场所,如小木屋、堡垒和洞穴,在隐蔽场所里面读书,吃午饭,和一两个朋友一同玩游戏或是窥视外面的世界。如果能够找到自然的野生环境,那么一切会变得更有趣。   无论孩童时期的隐蔽场所是否是因为人类的本能而产生的,但它至少使我们获得了某种偏好,并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孩子们自己建造的这些隐蔽场所把自己和所在地联系起来,丰富了个性,满足了自尊,获得了快乐。如果在自然环境中玩耍,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拉得更近,这样在两者之间会产生一种可能存在一生的感情。   亲生命性的积极利用   当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强健,而且是一种肉体、精神和社会康乐的完美状态”这样一个标准时,在生理学和药学的记录中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研究已经证实自然界和其他生物与我们的健康确实有这样一种联系。在已经公布的结果中,以下的情况具有代表性:   一个由大约120个自愿者组成的团体先观看一场压抑、沉闷的电影,接着观看一盒自然风景或者是城市景观的录像带。根据他们各自的主观感觉,观看自然风景后,他们更加容易从压抑的感觉中恢复过来。他们的感觉被四个标准的生理学压力数据所支持:心跳、心脏收缩压、脸部肌肉紧张程度和皮肤的电导率。尽管没有证明,但这些结果暗示了副交感神经系统,即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的激活可产生一种意识放松状态。对一群学生自愿者的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他们先经历了一场高难度的数学考试,然后一组学生观看一部模拟汽车穿越自然风景的录像带,另一组学生观看一部以城市为背景的录像带进行对比。   对外科手术和牙科手术前病人反应的研究一致表明:摆放的植物和金鱼缸可以明显减少病人的压力。通过窗户观看自然风景或者只是在墙上贴张风景图片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效果。   如果手术后的病人能够观看山地或水景,他们会恢复得更快,并发症少,同时止痛剂的需要量减少。   在瑞典进行的一项历时15年的研究发现,诊所里焦虑的精神病人对于墙壁上自然风景图片表现出积极的反应;但对于许多装饰品,特别是那些抽象画,病人们反应消极,甚至有时候会暴躁不安。   在澳大利亚进行的调查中,排除了锻炼水平、节食量、社会等级的差异后,饲养宠物对于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酸酯和心脏的收缩压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在美国进行的一个平行试验中,饲养宠物狗的心脏病突发(心肌梗塞)患者比那些不养狗的心脏病突发患者的存活率要高六倍。   所以,亲生命性对预防医学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需和自然界重新建立联系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标。这并不需要很大的花费,所需要做的只是保护自然栖息地,改进景观设计,将公用建筑的窗户重新定位。 摘自《生命的未来》[美]爱德华.威尔逊著陈家宽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