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城墙前世今生
admin
2004-12-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29133138951.jpg[/img]抚近门(大东门)现状 [img]/upload/news/2004129133150591.jpg[/img]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29133138951.jpg[/img]
抚近门(大东门)现状
[img]/upload/news/2004129133150591.jpg[/img]
明代建的镇边门(九门)的牌匾 ■资料图片\(翻拍\)
[img]/upload/news/2004129133158622.jpg[/img]
抚近门的原貌 ■资料图片\(翻拍\)
[img]/upload/news/200412913323621.jpg[/img]
镇边门原址就在这个白楼下
[img]/upload/news/2004129133210951.jpg[/img]
老城墙的西北角楼及北城墙 ■资料图片\(翻拍\)
[img]/upload/news/2004129133219679.jpg[/img]
清代后期的沈阳城示意图 本版图片/贾民 摄 [/center]
2004年11月中旬,一段“青色城墙”在沈阳市沈河区九门路与正阳街交会处现身。
12月初,沈阳市长陈政高表示将在此建老城墙主题公园。
一段关于沈阳的泛黄记忆就此徐徐展开……
沈阳市沈河区九门路44-50号。
这样一个原本平静的棚户区,从12月3日起突然热闹起来,让在此居住了70多年的89岁老人高秀琴有些不适应。
高秀琴心里的问号是:被人们“合理利用”的老墙砖,为什么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关注?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沈阳市长陈政高在视察发现的老城墙时说,将在此基础上开发主题公园。
老城墙的“发现之旅”
从废品收购站到老旧棚户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处老城墙相继浮现在世人眼前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沈阳中街北部先后发现两段老城墙遗址。
2004年11月中旬,有人在沈河区九门路与正阳街的交会处发现了一段“青色城墙”。一家废品收购站的院子里,裸露在外的青砖就这样引起沈阳人的关注。
在此待了3年的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在得知这些青瓦的“尊贵身份”时,负疚地解释说:“真不知道这是古城墙。”
而更多的老年人似乎习惯了对古城墙青砖的“合理利用”。
发现仍在继续。12月3日,在与此直线距离不到300米的九门路一片棚户区里,一段长近100米的古城墙又被发现。
高秀琴说,“这一片棚户区多得是老城墙、老墙砖。有的(青砖)被砌墙了能看着,有的都在房子底下。以前,墙砖没人管,随便往家拿。”
“谁家盖房子砌墙,就去搬点儿,有的单位干脆就出动车辆,大批组织人来搬。”高秀琴清楚记得关于老城墙“从有到无”的幕幕情景。
在高秀琴的记忆里,“这城墙老高老高,上面长满了草,上面宽得能走好几辆车。”每年春天,附近的居民都上去采野菜,小孩儿爬上去放风筝。
往事斑驳,说起老城墙最终消失的情景,高秀琴说“每年哪,都得减少点儿。”她说,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盖工厂又建楼房的,老城墙再也看不见了。”
散落的砖瓦,被住在或近或远的老百姓“废物利用”,在垒墙盖房时派上用场。高秀琴回忆,“唉,谁管?随便拿……”
六百年岁月流情
从战略防御到定国安邦,再到被有组织地拆除,老城墙见证了老沈阳的沧桑变化
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记载:“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督建沈阳城。”
这里的“城”特指“城墙”,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齐守成介绍说,明时城墙建成后,城墙周长9里10步,高2丈5尺,城以中心庙为中心点,内为驻兵。明洪武21年建设沈阳城墙主要用于抵御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军事攻击。
这个学术界认为的建沈阳城墙的最初目的,在史料对于明朝嘉靖22年的大事件记载中得到印证。据记载,嘉靖22年(公元1543年)扩建沈城,北侧“安定门”更名“镇边门”,加固后的北门军事防御能力更强。
公元161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在后金与明代的数年征战中,沈阳明城墙除北门外,几乎全部被毁坏。
努尔哈赤进沈阳后,没有立即着手修建,而是向西进攻,仅在城内靠着镇边门内(即九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
“后金对沈阳城墙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据齐守成介绍,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建设新城,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明朝的四门改为八门,八旗军各守一门,城市通道由明时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明朝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又因离努尔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时得以保留,成为第“九门”。
“沈阳的城墙,是个明清复合体。”专家认为,“这与明时修城的目的有所不同。皇太极建城主要是将沈阳作为皇都来修的,包括后来的沈阳几个大边门,即‘八门八关’出于社稷考虑。”有关专家说,这个城墙便是沿留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消失的“老城墙”。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现在的南、北顺城路,东、西顺城街所圈定的范围就是老沈阳城的大致范围。这些街路就是在原护城河的大致位置上修建的。
“老城墙从被毁坏到最终消失,几乎是从清朝末期开始的,一直没间断过。”佟悦介绍说,因没人管理没人修缮,老百姓都给运家里建房了。
大规模的拆城墙,仅在1929~1930年有过一次。当时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人在碑下走,水在桥上流”。说的是人们要通过现在正阳街、朝阳街与中街路交会处的鼓楼、钟楼,需要从钟楼、鼓楼下面穿过去。这种交通状况在当时成为阻碍,没办法让汽车通行。钟楼鼓楼及老城墙的几个城门、城墙被有组织地拆除,城墙砖也在此期间大规模流落民间。
齐守成认为,城墙的毁坏是每年都有的,这与人们对文物及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认识、缺乏保护意识有直接关系。
遗址公园五大猜想
从恢复城墙至修旧如旧,再到开设古城博物馆,文史专家们为改变老城墙命运建言献策
随着老城墙遗址的被发现,沈阳老城墙及城门的保护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11月中旬,沈阳市一位人大代表将一份保护城墙的提案交到沈阳市人大常委会,表达了希望有关部门切实保护幸存古城墙的强烈愿望。
12月初,陈政高市长视察这一段被发现的古城墙时表示,准备将此地开发成一座主题公园。
目前沈阳市文物、规划、拆迁办等部门正在就建设遗址公园一事积极联合规划,但初步方案目前还没有出台。
“无论是建设主题公园还是遗址公园,它的原则都是要保护老城墙,保护文物。”佟悦说,修建沈阳古城墙遗址公园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纯粹保护。佟悦认为,沈阳古城墙遗址公园的建设,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另一种可能是,开发性保护。佟悦说,这既能保留古建筑
的文化价值,又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性保护,是将开发后的古城墙遗址公园作为商业运作的一部分。例如,如果开发旅游项目“古城游”,这个古城墙遗址公园可以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儿。但前提是,这些商业活动不能对古城墙的保护和留存带来不利影响。
古城墙遗址公园的实际操作及结合遗址公园建设的相关措施,沈阳的文史专家们各有想法,总体上有5种意见。
恢复城墙:将新发现的两处城墙连接起来,恢复其原貌。
重现老城门:像重建抚近门、怀远门那样使其他6个城门重现沈城,门内区域统一规划。
修旧如旧:清理两处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各自保存。
设立古城标志:在老城八门的原址处设立说明,贴出八大门的原貌照片,增添古风古韵。
开设古城博物馆:将角楼的2层开辟为古城博物馆,展览老城墙、老城门、城内老建筑。
佟悦说,其他古城的经验也可以借鉴。例如北京的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建设,是有关部门从老百姓手中收集回散落的墙砖,建设成主题公园。
佟悦个人更赞成修旧如旧,“尽量少干预”,更多地保留它的真实性。在整体规划建设中,他更赞成古城博物馆的开设。古城博物馆可以通过展出文物、老照片、张贴宣传栏等等方法建设,这应该是最经济实在,又能实现保护文物目的的方式。他说,这样人们可以先看到古城墙遗址公园,再到古城博物馆来领略古城的整体风貌。
老城墙的现实意义
从一段遗址联想到一座古城的样子,为世界遗产“一宫两陵”增加宝贵的实体遗迹
著名作家马秋芬在《老沈阳》中说“一座城市和人一样是有血气、性情和秉赋的。”
齐守成指出,一座城市需要有历史的文脉性、发展的积累性,这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建筑、古文物除去其自身的考古价值以外,对于一个城市的兴衰、文明,还存在在着重要的见证作用。
“人家问沈阳的年轻人,说沈阳是古城,你有什么证据?”一位地理历史学研究专家激动地说,不重视文物,不保护文物的做法,“是在自毁这个城市向更远处发展的道路”。
“仅余几段残骸、几块青砖,年岁大的沈阳人还记得它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古城墙,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它存在过。这是城市记忆的流失……”提起残破的城墙,多位史学家说,每次想到一点点消失的老城墙,总有隐隐的伤心。
佟悦说,古城墙是一个城的标志。人们可以通过一段城墙遗址,联想到曾经的整个城的样子。同时,古城墙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符号,它的保留对研究城市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同时展示沈阳的历史文化内涵。
沈阳市人大代表马成泰表示,古城墙遗址的发现,将为世界遗产“一宫两陵”增加极其宝贵的实体遗迹,这个发现,价值连城。本报记者 经淼
老城墙列入“中轴线”建设规划
从沈阳故宫到张氏帅府的老城区“中轴线”将成为明年沈阳市文物保护、旅游保护的重点项目。
昨天,沈阳市人大代表马成泰向记者透露,目前政府已将刚刚发现的城墙遗址列入这个规划。马成泰在相关会议上力陈对老城墙周围文化遗存进行整体保护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目前,有关部门已将该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