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重塑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

admin 2004-11-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法源寺始建于唐代,周边分布着大量具有“宣南文化”特色的会馆建筑,形成了以宗教、小商业和市民居住为特色的城市街区。近日,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承担的《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法源寺始建于唐代,周边分布着大量具有“宣南文化”特色的会馆建筑,形成了以宗教、小商业和市民居住为特色的城市街区。近日,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承担的《宣武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项目已完成并通过首都规划委员会及专家组的论证,正在等待北京市政府的审批。该规划提出,重点开发法源寺前广场,调整和改造原有四合院,保护“竖胡同”的街巷格局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步行交通体系,将该地区发展成为以居住、宗教、旅游和文教为主的新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早在3000多年以前,法源寺地区曾是蓟国的封地。其中,始建于唐代的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是北京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名刹之一。自辽代建都北京之后,尽管北京城市的城廓几经变迁,但法源寺地区始终处于北京市的市区之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一地区逐渐会馆、商埠云集,成为具有平民化特色的宣南历史文化区。区内文物古迹众多,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法源寺之外,最具特色的就是数量众多的会馆建筑。这里是清末“戊戌变法”的策源地,至今区内还保留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故居——浏阳会馆。而现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湖南会馆,则是1919年毛泽东同志组织民众集会,声讨湖南军阀张敬尧,促使“驱张运动”胜利的地点。此外还有粤东新馆和绍兴会馆(鲁迅故居)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对法源寺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被认为是对北京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源点的保护。 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法源寺后街,东至菜市口大街,南至南横西街,西至教子胡同,南北长374米,东西宽585米,规划总用地面积21.50公顷。保护区范围内的238个院落中,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处,挂牌保护院落7处,二级以上挂牌古树7棵。道路格局保存着明清以来所形成的最初格局,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2年9月,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宣武区法源寺地区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戎安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按照《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要求,通过对该地区现状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在此基础上对街巷、院落、历史遗迹、历史文脉进行的大量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确定了对该地区实行整体保护的基本规划概念,并进行了反复的、认真详实的调研和登录工作。该规划项目报告经过首规委、建筑领域的专家、各参编单位以及道桥、市政方面的负责人的多次论证和修改。 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他们还与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专家团体共同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多个比较方案,最后提出了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这一方案的规划目标是,严格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传统风貌,维持保护区的整体空间尺度,维护保护区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外部景观环境,改善保护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活力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遵循保持历史文化信息的真实性、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坚持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的原则,在保护区域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合理整合用地,适度疏散人口,修缮和改善保护性院落;梳理保护区内外道路系统,解决区内和过境交通问题;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地区文化特质,增强该地区的活力。 该规划方案提出将法源寺前广场建设成一个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特色的旅游服务热点,这样既可以使人们更容易到达法源寺,又可以强化法源寺的南北轴线,并起到丰富寺前广场文化内涵的作用。以现有保护院落为主体、并将其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形成以传统居住功能为主的核心居住区;将法源寺周边的破败的四合院改造为既能从形态上与传统四合院、胡同格局相协调,又能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并带有一定商业功能的新型四合院。 此外,在道路规划方面特别突出对于保护区内现有的独特的南北向“竖胡同”的街巷格局、尺度、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基本保持南半截胡同、烂缦胡同、七井胡同、西砖胡同、法源寺前街和法源寺后街的宽度不变,并通过适当增加一系列不同尺度的为行人设计的驻留空间,而将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步行交通体系。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