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图片展呼吁保护最后的净土
admin
2004-11-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报讯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民族遗产的关注,通过公众参与对保护地的监督与评估,督促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加强保护管理,以促进我国政府尽快制定、颁布“保护地”法。11月13~21
本报讯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民族遗产的关注,通过公众参与对保护地的监督与评估,督促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加强保护管理,以促进我国政府尽快制定、颁布“保护地”法。11月13~21日,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了“最后的净土———我们眼中的保护地”图片展。此次展览共分五个部分:“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水电开发对西南保护地的影响;世界屋脊的美与痛———矿产开发对羌塘自然保护地的摧残;迷茫在青山绿水间———旅游开发对保护地造成的创伤;孤独的方舟不再孤独———几种成功的保护地模式;让希望鼓满风帆———公众参与推动我国环保运动。与展览同步还举行了一系列科普及专业讲座。
世界保护联盟将“保护地”定义为:通过法律及其他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具有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和海洋。在我国,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名胜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自1965年在广东省鼎湖山建立第一个保护地以来,我国已建有各类保护地近350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6%。我国保护地在数量上和面积上都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涵盖大部分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体系,并跻身于世界保护地大国的行列,在世界的保护事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有不少地方的水电开发、旅游开发和矿产开发,却使得我国一些重要保护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付出了高昂的生态成本与社会成本。保护地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
“最后的净土———我们眼中的保护地”图片展,是根据一些学者对我国十几个有代表性的保护地进行多年个案研究的成果,联合众多社会团体、媒体和环保志愿者,奔赴保护地实地拍摄的图片整理而成。尽管它们只是“冰山一角”,但失败的典型足以让我们警醒,而成功的范例,也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