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恩平“举人村”街巷男女有别(图)
admin
2004-11-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11911196147.jpg[/img]较为宽阔的男巷专供男性村民出入活动[img]/upload/news/2004111911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11911196147.jpg[/img]
较为宽阔的男巷专供男性村民出入活动
[img]/upload/news/20041119112019256.jpg[/img]
狭窄的女巷仅容一人通过[/center]
南方日报记者日前在恩平市采访时接到报料,称该市圣堂镇有一处明清古村落——歇马村。记者随后在走访该村时看到,古村规模较大,整体格局、风貌保存相当完整,文物遗迹丰富,至今保留了具有明显封建礼教色彩的“男巷”、“女巷”。
据了解,古村在明清时期600年间曾出过多达430余位各级官吏,成为有名的“举人村”,村中至今竖立着大量“举人碑”、“进士碑”。当地已有旅游企业表示,有意对该古村进行旅游开发,使之成为恩平新的重要旅游景点。
[center][B]男巷女巷成独特景观[/B][/center]
歇马古村面向锦江,北依小山,风景宜人,清代即被列为恩平八景之一。至今古村保存着大量明清风格的古建筑。记者看到,整个村落呈扇形布局,上宽下窄,中间高两边低,各种建筑布局有序、错落有致,远看相当整齐美观。古村内的小街小巷也有“男女之别”,据介绍,13条大巷称为男巷,古时是专供男性出入的,这些街巷一般不容女性出入;而另14条称为女巷的小巷,则专供女性出入或乘凉聊天。记者看到,男巷可容二人并排行走和马匹通过,而女巷则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
据有关专家介绍,因歇马村古时相当富裕,因此村中的房屋建筑大都具有一定规模,而且较为考究精美。记者看到,现存古民居墙脚2米多由大理石垒砌而成,墙身则多为青砖砌就,美观坚固。建筑构件上多饰有精美石雕、灰塑、木雕、彩绘等。歇马村还曾有20余间祠堂,至今仍保留6间,是恩平市古祠最多的村庄。古祠里抬梁穿斗等木雕工艺,具有浓郁的岭南古建筑特色。
[center][B]600年间出官吏430余人[/B][/center]
据当地人考证,歇马村创建于明代初年,最初的居民是从粤北南雄珠玑巷辗转迁徙而来的。在明清时期,歇马村民十分重视教育,族人好学蔚然成风。村中族人将大部分祖业用于供养子弟读书进学,而凡是学业有成就者都可享受“公偿”(即由家族提供的奖学金),俗称“吃学谷”。而一个村落最多时就有各类学堂、书院、私塾10余间,数量之多为古代恩平地区各村之首。
重视教育的风气让歇马村在历史上获得功名爵禄的人相当多。据统计,明代立村之初至清末几百年间,歇马村一共出过举人、进士及九品以上官吏430余人,是远近闻名的“举人村”。官吏功名和官阶最高的为梁元桂,他是清咸丰年间进士,历任户部主政、台湾知府和台(湾)澎(湖列岛)兵备道兼理提督学政。歇马村也出过武解元。清乾隆36年(1771年),村中子弟梁开第乡试中武举第一名,后被乾隆皇帝钦点为武解元,一时名震恩州(恩平古建制)。至今在歇马村的江翁梁公祠,还保留着两块据说为梁开第练武所用的石砧,分别重210公斤和190公斤。
[center][B]偏僻乡间惊见“举人碑林”[/B][/center]
村中一些颇有价值的文物遗迹,见证了古村当年的辉煌。在歇马村前的公园内,一字排开地竖立着10余块雕凿于明清时期的“举人碑”和“进士碑”,是历代村民为获取功名的族人而立。石碑用当地的花岗岩打成,长约1-3米,宽40厘米左右,碑上以正楷刻写阴文,内容分别记录族人某年某人考中何种功名或被封为何种官职。据介绍,村族人凡考取功名或做官者,都会凿制这样的石碑,以光宗耀祖,激励来者,估计全村共有石碑过百块。现立于公园内的这批石碑,是该村在村口修建新村道时出土的,后被复立于村内新建的公园内,构成一道富有地域特色的“碑林”,成为村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另据恩平市帝都温泉负责人透露,该旅游企业有意对歇马村进行旅游开发,将其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温泉旅游休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旅游线路,以提升恩平旅游休闲业的文化含量和竞争力。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