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尽快结束“洋设计”试验场的困境
admin
2004-10-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B]从首都规划建筑设计展说起[/B] 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于2004年1月6日开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展览的地址选定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即将落成的北京规划展览馆
[B]从首都规划建筑设计展说起[/B]
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于2004年1月6日开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展览的地址选定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即将落成的北京规划展览馆——一个由钢与玻璃组成的纯粹的现代主义作品。当这个展览出现在这样的建筑环境里的时候,人们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10年前建筑设计汇报展首次推出的时候,北京正处在民族风格建筑创作的高潮期,一时间,“大屋顶”式的建筑引起诸多争议。“凉亭何其多,淹没北京城。”一位观众在展览的留言本上这般写道。
现代主义建筑长期以来不能在北京充分发展,是不少建筑界人士的心病。这次展览正向人们展现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这个城市的形象已不再由10年前的新东安市场、北京西站等“大屋顶”式的建筑所定义。国家体育场、五棵松体育中心等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即将拔地而起,表达了新北京奥运建筑走向世界的热望。
然而,“民族的或世界的”仍是喧闹的主题。伴随着国外建筑大师纷纷竞得北京奥运场馆设计的重量级项目,北京不应该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成为建筑界的一派呼声。
而对立面的声音也同样强大:“只有不断开放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B]应尽快结束“洋设计”试验场的困境[/B]
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的针对北京建筑所日益呈现的“洋设计”占上风的趋势深刻地指出:“有什么新主意新方案要付诸实施,在北京都可能做到,但其他地方是不会允许的。”作为一个警示,我们城市的当代建筑切不可盲目抄袭模仿欧美建筑形,而要不断探求有自身本地特色的建筑文化的性格。
近年来,外国建筑师事务所在北京造楼已令国人印象深刻。国家大剧院、CCTV大楼、奥林匹克主体育馆等,这些北京最为重大的项目已为“洋设计”所包揽。而伴随这些项目的是不断的质疑和对本土化建筑师原创性的呼唤。这里暂不说要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及大型建筑设计方案科学民主招投标的透明机制,而只是指出北京应加倍珍惜建筑遗产,多一点蕴含理性的文化典雅,多一点北京城的悠悠古韵,而更少一点与京城文化不融的暴发户式的造作与浮华。
以城市规划为例,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是搞好城市建设的前提和依据。聘请国外设计师搞规划,便于引进外国先进经验,少走一些弯路,是城市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但任何事物都要有“度”,城市规划“洋化”一旦成为一种互相追捧、舍本求末的不良风气,就必须引起有关决策者的警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正在修编,虽基本上是由国内专家完成的,但北京城市的区域设计、景观设计也有“洋化”的趋势。这里试问,洋规划能服北京水土吗?如果存在某些“洋化”现象,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中贪大求洋,盲目攀比意识,更透视出某些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作风,到头来危害的是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
新北京、新奥运在建设标新立异上,前一段的误导似乎非要请洋人设计不可,这是众多建筑界权威人士们的断言。北京花巨资广泛吸纳国外建筑似乎是并没有得到好评,当有人与安德鲁谈及他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要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时,他回答道“我就是要切断历史……我认为保护一种文化的惟一办法就是把它置于危险境地”。世界著名建筑专业刊物《建筑评论》在对安德鲁的巨蛋设计评价道“中国———可能是安德鲁遇上的最佳客户”。
如此这般“洋设计”定会改变国都的文脉。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寺院被毁与盲目口号及大跃进的朴素热情有关,那么在21世纪初的北京无序化的变脸会更加本质,会更加惨烈。因为,我们是明知故犯,是在自觉丢失北京文化。
[B]建筑需要本土化意义上的全球化[/B]
面对北京历史风貌是“不破不立”还是“不破而立”,如何引进“洋设计”,对“洋设计”在中国本土文化上应有什么要求,是不是该一律接受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紧迫问题。
正如北京旧城改造不能因一个“新北京、新奥运”就在未研究清楚的前提下大拆大建,必须以本质的“人文奥运”建设保护为样板,放实、放慢改造步伐。
无论是“洋设计”,还是中国建筑师,在北京的创作都要寻找中国建筑设计的灵魂。这应成为一个根本。作为一个理性的回归,两院院士吴良镛一再呼吁中国建筑设计的走向,他针对北京的标志性建筑采用“洋设计”深刻地指出:“看了这些方案除了震撼你还有别的感觉吗?我们不反对标新立异,因为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但部门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设计、不讲究造价。北京万不可成为某些外国准大师们的试验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对北京建筑未来走向的最好概括。我们所熟悉的罗马古城、万神庙建筑之所以是国家美丽的荣耀,更因为它是闪烁着本土化精神的城市名片。
同样,北京现代建筑也需要多元化,不仅仅要用中国建筑文化说服“洋设计”,更要用华夏传统建筑特质去感化自己的地产商及政府管理者,要做到中外的优势互补。在中国,在北京一定要使作品趋于建筑的本土化,因为只有发挥着本土化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势,新建筑作品才可能超越。
中国建筑文化要由中国建筑师自己去完成。立足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发展是个永恒题目,对于北京建筑,对于2008年新北京、新奥运的“一流”标准,北京乃至海内外建筑师应有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而应首先是一种创作态度,其核心是如何在读懂北京这部历史大书的同时,作出能真正融入文化背景的作品来。
(作者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