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厚重感在于历史文化的沉积
admin
2004-10-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9月6日,北京市公布了建设故宫保护缓冲区的两个方案。第一方案范围小,第二方案范围大,大的面积超过小的一倍。这些天,市民在网上纷纷发表意见,几乎都赞成大方案。五十多年前,古
9月6日,北京市公布了建设故宫保护缓冲区的两个方案。第一方案范围小,第二方案范围大,大的面积超过小的一倍。这些天,市民在网上纷纷发表意见,几乎都赞成大方案。五十多年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建议保护古都,没得到重视。如今采纳联合国专家的意见,纠正失误,再加保护,自然要难得多。整改和拆迁涉及许多单位和居民的利益。但北京市
民很有爱心,要把故宫的保护缓冲区做大做好。
这使我想到南江一座古城,我在那里客居过一些日子,古城风情让人难于忘怀。
传说屈原流放途中,曾在古城醉过酒,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历尽沧桑,几度兴废,如今进入了鼎盛期。古城急剧扩大,分出了老区和新区。老区保护得很好。逼窄的小巷,木板的门市,斑驳的廨宇,破落的府第,一处比一处老相。城墙和城壕还在,依旧充当着古城卫士。老区居民也老,祖籍老,上溯先辈,七代八宗都是城里人。如同老妇人身旁站出了美少女,这就是新区。高楼超过了二十层,街道宽过了足球场。商场、饭店、歌舞厅,公司、企业、大广场,好些带上了洋名,似乎要与国际都市接轨。领导机关也搬出了老区,毫无疑义,新区成了这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可是奇怪得很,在古城居民的心目中,老区还是城里,新区总在城外。并非老区居民固执,亦非敢于藐视新区,这是全城居民的共同感觉。新区人到老区去,叫进城。老区人到新区来,叫出城。我住在新区的时候,周围人都自认为住在城外。节假日,呼朋唤友:“进不进城去?”
为什么会这样?我苦苦思索,终于有所醒悟。
一座城市的厚重感在于什么?在于沉积在那里的历史文化,以及由这种历史文化铸造的人文精神。高楼美厦,宽街大道,激光霓虹,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倘若缺少历史文化,缺少人文精神,其厚重感要差得多。再高的楼,再宽的街,也弥补不了这种缺失。美少女虽然靓丽,但传统刻痕还在祖母身上。也许如此,古城的厚重感还在老区。历史文化中心没有转移过来,古城居民也就保持着传统意识。
北京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我于1964年进京,几乎目睹了这个突飞猛进的全过程。四十年前,出了几座老城门就是城外,就能看见村庄、坟地、菜地和庄稼。如今,三环、四环、五环,包括远郊,到处高楼林立,人们不是依旧把二环内看作京城的中心吗。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四合院里的人情世俗,沉甸甸地积淀在那里,那里是京城的根基。故宫保护缓冲区建成后,更会加重人们的这种认同感。这不仅是北京人的认同,也是全国全世界人的认同。他们到北京来旅游,倘若不游故宫,不游将要建设的保护缓冲区,那就等于没到京城。
现代城市建设,能否从中悟出点什么?
有的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随意毁坏那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无知,一种破坏。表明那里的主事者缺少文化素质,更缺少文化良知。他们感受不到历史文化的厚重,进入不了欣赏历史文化的层次,便对历史文化采取排斥态度。这种排斥,有时候很粗暴,很野蛮,乃至很恶劣。背向历史文化,也包括抹掉蕴含古文化的地名和物名。如放弃徽州,借名黄山。荆州改名荆沙,又改了回来。让古城在现代建设中淡忘和失去历史文化,会给古城建设带来灾难。
新建城市,以及城市新区,应该抓紧文化建设,打造人文精神,迅速提高新城或新区的文化品位。高明的城市文化建设,还应该突出个性,使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域风情。若干年后,山南海北的城市,如同一个陶范里拓出来的机械产品,看不见各自的文化风韵,寻不到独特的人文精神,那该多么乏味啊。值得忧虑的是,这种趋向越来越明显。缺少文化品位,那样的城市会有厚重感吗?缺少人文精神,那样的城市能打造出知名度吗?
北京市民的老城意识,昭示着历史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这正是人文精神丰富的体现,它得益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熏陶。我愿故宫保护缓冲区早日建成,我爱京城历史文化的厚重。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