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侨乡开平冲刺世界文化遗产

admin 2004-09-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96105755552.jpg[/img]赤坎骑楼街景[/center]  ■碉楼群列入中国“申遗预备清单”  ■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故居修
[center][img]/upload/news/200496105755552.jpg[/img]赤坎骑楼街景[/center]   ■碉楼群列入中国“申遗预备清单”   ■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故居修缮开放   ■电视剧《三家巷》将在古镇赤坎开拍   华侨之乡开平简介   华侨名人早在16世纪中叶,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谋生。今天,人口仅68万的开平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就达75万人。开平华侨名人辈出,如与陈嘉庚齐名的著名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司徒美堂;追随孙中山革命、曾任兴中会副会长的邓荫南;在广州红花岗就义前与陈铁军举行“刑场上的婚礼”的广东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周文雍;为家乡建设捐款近1.5亿元的当代名人利国伟等。   开平碉楼开平特有的乡土建筑群体,起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20世纪初叶,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这些碉楼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堪称“世界一绝”。权威历史建筑学者一致认为,开平碉楼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南方网讯 五邑重镇开平,是广东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侨乡,人口仅68万,而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却达75万人,遍布美、欧及东南亚等67个国家与地区。   在开平市广大城镇乡村,至今保留着多由近现代华侨出资兴建的碉楼建筑,共达1833座,连绵数十公里,蔚为大观,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和“世界一绝”。今年7月初,开平碉楼与澳门历史建筑群、殷墟等一起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成为广东首个“准世界文化遗产”。   不仅是碉楼,在开平,各种纯欧陆风情或中西合璧的别墅、洋楼等也随处可见;由华侨捐资兴建的图书馆、学校等公益文化设置,至今仍在为“广启民智”发挥着作用;众多华侨名人的事迹精神,在家乡仍被广为传诵。   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重大决策的指引下,开平加大力度研究、保护、开发华侨文化资源,成效显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的五大碉楼群,已得到初步修葺、整治,生机勃勃;经过整体修葺的华侨园林——立园重新开放后,被国家评为AAAA级景区,成为当地乃至全省新的旅游热点;赤坎风情古镇上建成了一座影视城,系列旅游开发已经启动;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故居环境整修一新,备受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侨乡开平冲刺世界文化遗产   时空透视   人脉·财富·精神   五岭之南、南海之滨的广东大地,是中国大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之一。   从远古时代开始,岭南先民便浮舟出海,开始了海外贸易和交流。中世纪以来,陆续有广东居民乘木帆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谋生,成为早期的海外华侨。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广东人出洋谋生进入高潮。   在那些出洋历史较久远,华侨、归侨和侨眷人数较多的地区,形成一个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独具特色的侨乡。其中,以开平等为代表的五邑地区尤为著名。据最新统计,目前人口仅有68万的开平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就达75万人,分布于美、欧及东南亚等67个国家与地区。   久远的出洋史,人数众多的华侨、归侨和侨眷,对侨乡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广大华侨旅居海外,却心系故乡,将在海外的积蓄,源源不断地汇回家乡,赡养家眷,投资兴业,或捐建慈善公益事业,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侨乡的面貌为此“焕然一新”、“风气大变”。清末民初之际,包括开平在内的五邑地区的一些偏僻乡村,浩大华美的洋楼别墅就成片出现;众多乡间墟镇,商贸经济繁荣兴旺一如广州,形成独特、繁荣的“华侨经济”。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华侨众多”再次成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优势。众多侨资企业率先进入国门,成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领头羊”。   广大留居海外的华侨,在文化上仍然保持着民族性,将中华文化作为他们的“根”;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当地文化“通婚”,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从而形成“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恋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的华侨精神和文化。与此同时,与海外更频繁、密切的交流,让西方的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生活方式首先通过华侨传入侨乡,民风率先开放。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沉淀,逐渐形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笔丰厚、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侨乡开平,华侨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被称作“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的开平碉楼,密布于开平城镇和乡村,多达1833座;纯欧陆风情或中西合璧的别墅、洋楼随处可见;由华侨捐资兴建的图书馆、学校,至今仍在“广启民智”,教化乡里;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等华侨名人的事迹精神,在家乡仍被广为传诵、纪念与弘扬。这些宝贵丰富的华侨文化遗产,为侨乡打文化“侨牌”,推动旅游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专家认为,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最大的也是最显著的特色,更是广东文化中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潜力的一部分。开发华侨文化资源,研究、弘扬华侨文化和精神,将让华侨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为新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政治文明建设、社会转型乃至现代化建设提供参照。   记者目击   五邑一隅万国风情   行走在开平市城镇乡村,一座座高大坚固、造型独特、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也有两三座,连绵数十公里,蔚为大观——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开平碉楼。今年7月初,开平碉楼与澳门历史建筑群、殷墟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预备清单”,有望在未来几年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东终于有了首个“准世界文化遗产”。   在开平碉楼冲刺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开平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不断加大保护、修缮与开发力度,让一道道原本荒废的景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与几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前往那些作为申报点的碉楼群,无需再徒步走进村庄田野,平坦宽阔的马路直通村口;也无需再忍受蚊虫叮咬,各村落环境整洁优雅。   投资1.3亿元保护4碉楼群   几处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的代表性碉楼群,借“申遗”东风,焕发勃然生机。   记者在塘口镇自力村看到,多座碉楼、旧民居已经得以修复,整个村落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各碉楼之间,修起了宽阔的石板道,村中还铺筑一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石板广场。旅游配套设施相当齐备,环境也得到极大的美化。从去年国庆节开始,开平对自力村碉楼群进行尝试性旅游开放,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百合镇马降龙、蚬冈镇锦江里、赤坎镇三门里的碉楼群,也都得到了相应的修复。   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专家联合审定,各级政府预算总投入1. 368亿元,用于开平碉楼“申遗”5个申报提名地的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开平市表示,该市将以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契机,加快碉楼整治、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等景点的旅游设施,力争年内对外开放有关景点。   中西合璧立园成AAAA级景区   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于1926年由当地旅美华侨谢维立历时10载兴建。立园以人名作园名,占地近2万平方米,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风格,是中国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合璧的名园。园中的碉楼群,也堪称开平碉楼的精品。   半个多世纪以来,立园历遭劫难,几近荒芜。直到1999年,园主夫人谢余瑶琼同意将立园委托政府管理。开平市政府首期投资1300多万元,采用保古创新方式对其进行全面修葺,并找回散失的原立园物件,如瓷具、花盆等,还在立园对面的虎头山修建凉亭曲径,增加立园景致。2000年10月1日,立园开始局部对外开放,成为整个开平乃至五邑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为此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   记者看到,立园的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园内建筑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都保存十分完好,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有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巧妙地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3个区连成一体。几大主体建筑内部陈设几乎保持原样,连厨房内的灶具、碗碟据说都是主人当年所用的原物。园内还保存大量艺术品,如晚清民间艺术家的大型彩色壁画、金漆木雕、灰雕、陶瓷塑像等。   古镇风情街建起影视城   赤坎镇位于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其中最早的建筑已有350多年历史。   早年移民欧美等地的开平华侨,用国外工程师设计的图纸,融入本土建筑元素建成了大批商铺式楼房。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至今堤西路仍完整保存一段长达300多米的骑楼街,古老骑楼连绵成片,近600座,规模气势之大不亚于广州西关的骑楼,在省内小镇中更是罕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三家巷》第一个把镜头瞄向这个小镇以来,赤坎古镇便成为影视剧组拍摄旧广州、旧香港的最佳场景,共有30余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让赤坎有了“电影街”的雅号。为了发展当地文化与旅游业,开平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心、广东润视影音公司等单位共同投资兴建的“三家巷”影视城,目前已基本完工。该影视城占地10亩,整体建筑按照电视剧《三家巷》的剧情、场景进行设计和兴建,主要建筑包括“洋买办”的洋楼、封建地主的大宅,以及小市民阶层的周家宅,并设置当时的警察局、地下党活动场所等,完全按照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风格兴建,与赤坎古镇建筑连成一体。据介绍,30集电视剧《三家巷》将于近日在这里开拍。该剧拍摄完毕后,这里将成为新的旅游景观。   华侨图书馆变靓丽景观   赤坎古镇有两座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洋式建筑,红墙绿瓦、庭院钟楼、秀花名竹,至今仍是古镇最气派最靓丽的景观。它们便是主要由华侨捐款兴建的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位于赤坎镇堤东潭江河畔,于1925年建成,当时藏书逾万册,包括《四库全书》等巨著及众多世界名著翻译本,并集有文物珍品。   这座建于70年前的家族图书馆,至今仍对公众开放,除了提供阅览服务外,还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并成为开平市华侨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点之一。   关族图书馆位于赤坎上埠,于1931年落成,由当时赤坎关氏族人及华侨捐资建成。图书馆楼高5层,楼顶有座大钟楼,现仍行走正常;外形以葡式设计为主体,极为精美壮观。70年间,该图书馆历经浩劫。改革开放后它又重新对外开放,除原有珍藏的线装古籍、图片资料外,关氏华侨又捐赠了大批科学图书,更在此创办《光裕月刊》,加强各国华侨对家乡的了解。   爱国侨领故居环境整治一新   司徒美堂1868年出生于广东开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赴美国谋生,旅居美国69年,从一个华侨工人成长为侨胞拥戴的爱国侨领。他身在异国,但一直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他17岁加入美洲致公堂徒美堂,而后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发动侨胞捐款,支援祖国人民抗战。1948年,他在香港发表了拥护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并发动华侨支持祖国人民的解放战争。1949年,司徒美堂作为海外侨领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司徒美堂故居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中股管理区牛路里,是一座三廊二房一厅的青砖墙瓦顶建筑,建于清末,建筑面积180平方米。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司徒美堂故居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开平市为配合司徒美堂诞辰135周年纪念活动,投入130多万元对司徒美堂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对故居所在村的环境设施进行整治。如今,司徒故居已成为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纪念一代著名爱国侨领,缅怀其光辉事迹的必到之处。   开平推出规划纲要 打造华侨文化之乡   今年初,开平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开平市创建文化先进市规划纲要》,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把开平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华侨文化研究、展示基地。《纲要》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把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今年内将联合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单位主办“开平碉楼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碉楼学术研究论文集,制订赤坎旧镇保护规划;2005年完成碉楼申报点碉楼维修与环境整治工作,编写出版《碉楼沧桑Ⅱ》、《开平市文物志》。   在未来6年内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来抓,尽快将开平碉楼打造成国际性的文化、旅游名优品牌。2004年-2005年,将新开发马降龙、锦江里碉楼群、加拿大村,开辟开平碉楼一天游的水、陆两条旅游参观线路;增加立园等旅游景点的宣传投入;争取在2010年前将“江门侨乡新八景”之一的自力村碉楼群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用6年的时间对赤坎旧镇进行恢复原貌式的大修葺,使赤坎成为著名的华侨旧镇。   筹划兴建司徒美堂纪念公园,加强与社科研究机构、专家的联系沟通,加强对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学术研究。   加紧抢救整理开平文化名人资料,拨出专项经费出版制作《开平当代文化名人录》书籍和音像制品。建设和设置开平当代文化名人纪念馆。筹拍以立园、司徒美堂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   办好侨乡开平碉楼文化旅游节,创办开平侨乡艺术节和开平民间歌会。   抓好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和文学的创作,形成有侨乡特色的艺术流派。   赵瑞彰接受采访。   书记观点   开平市委书记赵瑞彰:挖掘华侨文化利于凝聚侨心   记者:如何看待开平华侨文化资源?它们有何价值与作用?   赵瑞彰:开平华侨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大省的独特资源;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文化经济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开平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达75万人,遍布67个国家和地区,挖掘开平华侨文化,利于凝聚侨心民心。开平碉楼文化是“华侨文化典范之作”,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移民史、人类文明史进程和中国近代建筑极具价值。   记者:开平此前在保护和开发华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什么效果?   赵瑞彰:我们修葺华侨文化遗物、遗址,启动推进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如修葺立园、南楼、开元塔、司徒美堂故居等;成立专门机构,做到领导、经费、规划、研究、维护到位,对碉楼进行全面保护和整理,邀请专家学者对碉楼文化进行研究、挖掘,而且成效显著:立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立园春晓”、“碉楼奇观”入选“江门侨乡新八景”,南楼纪念公园被评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平碉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开平在进一步挖掘、发扬华侨文化上有哪些规划?   赵瑞彰:开平挖掘、发扬华侨文化总体思路是:打造以碉楼文化为龙头的华侨文化品牌,力争2006年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创建富有特色的文化先进市。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来对开平的华侨文化资源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同时通过与专家学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开平华侨文化进行权威、科学、系统的研究。   二是打造华侨文化品牌。如通过举办“全国摄影大赛”和拍摄相关内容的电视剧等多种途径推介开平华侨文化,打造开平华侨文化之乡。   三是开发侨乡旅游项目。以华侨文化为背景,以城市风光为依托,以开平碉楼为载体,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配套体系的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旅游人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和产出,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促进文化经济融合。   四是以华侨文化为载体,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交流,进一步推介开平的投资环境,推动我市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司徒氏图书馆至今还在使用。   专家说法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楼庆西:开平碉楼体现多元文化融合   19世纪下半叶,大批华侨前去美国和加拿大开金矿、筑铁路,到20世纪初,有了点积蓄的华侨就开始带钱回乡。上世纪20年代后期,西方经历了一次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市场萎缩,工商投资减少,华侨就回乡投资房地产,就有了大量的碉楼和洋房。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平碉楼跟美国、欧洲的经济情况是有联系的。可以说,开平碉楼与华侨建筑,其价值就在于它是作为生活、历史、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碉楼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体现之一,是一种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向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现,是世界先进建筑艺术广泛引入中国民间建筑的先锋,是中国传统乡村建筑必然走向现代的最佳建筑艺术之一。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