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河北:主干渠与文物之争

admin 2004-08-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83022251886.jpg[/img]按照南水北调河北段的规划,上百米宽的渠线将从两处文物(北朝墓群、邢窑)上破肠而入,8月里密密匝
[center][img]/upload/news/200483022251886.jpg[/img]按照南水北调河北段的规划,上百米宽的渠线将从两处文物(北朝墓群、邢窑)上破肠而入,8月里密密匝匝的玉米虽然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但是在这个“袭击”面前,“屏障”显然是脆弱的。 [img]/upload/news/2004830222512576.jpg[/img]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 [/center]   [B]燕赵古物面临毁灭性破坏   飘浮的文明之中线·临城磁县   两处文物[/B]   北朝墓群:位于河北最南端的磁县历史悠久,县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唐代邢窑:唐开元时,邢窑和越窑一青一白并驾齐驱。陆羽《茶经》上说,“邢瓷类白,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冰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到天宝年间,邢瓷已作为地方供品,大量运往彼时的长安。中唐后期,邢窑远销西亚、日本等国。晚唐,邢窑细白瓷式微。延及北宋,在世已默默无闻。在随后几千年,邢窑湮没于历史长河成古成谜。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临城山下发现邢窑遗址,古邢窑制瓷之谜才得以揭开。   [B]北朝墓群的忧思[/B]   大冢营村的居民以不信任的眼光迎接我们:盗墓者是这个地下文物丰富地区的一大威胁。在村前的小路边上,在一大片绿油油的玉米田中间,一个基本保存完好的圆形土堆上长满了野草,而另一个则从中间断开,分割成一大一小两半,带我们去的出租车司机说是以前当地村民盖房子取土时破坏的,否则也应该是圆形。五个村民警惕地望着我们,对于我们提出的关于土堆的问题,他们都推脱“俺不知道”。   在磁县西南部漳河沿岸,散布着134个同类的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冢”的土堆,大冢营村也因此得名。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但是上世纪70年代的几次抢救性发掘证明这些土堆和曹操无关,而是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并于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的坟墓在哪里还是一个谜,但是这些其实是“封土”土堆却不再是秘密。这里不仅为文物工作者所关注,也是盗墓者光顾的地方。就在五个月前,1999年参与盗掘“北朝墓群”墓冢的磁县滏阳营村人郭俊秀被河北省磁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自从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从此经过,水利勘探人员、文物考古专家频繁来到这里。磁县文物保管所的人已经接待了几拨记者的到访。   按照规划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从磁县北朝墓群贯穿而过,总宽200米的渠道对墓葬有两种威胁:一是调水的必经之路上如果发现古墓,解决的办法只有进行“抢救性发掘”。另一个是“渗水问题”。根据河北文物考古所等的前期调查,靠近南水北调主渠的古墓有三处,最近的只有十来米,很容易受到渠水的长时间渗透。此外南水北调渠道纵穿墓区,在整体上又将北朝墓群割裂成东墓区和西墓区,将改变整个墓群的格局,此前磁县文物保管所所长赵学锋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这概括为“割裂性破坏”,给今后的保护和研究带来麻烦。但是考古人员和工程队伍最担心的是破土挖渠时遇到未知墓葬,这将直接延缓工程进度,而在考古来说也会对这些未知墓葬直接造成破坏,“因为北朝墓群方圆几十公里,避开有标志的墓葬容易,但避开一直没有发掘的未知墓葬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玉米成熟的时候,考古队将再次来到磁县,对直接受影响的墓进行发掘。但是如何加强工程后的文物保护,诸如古墓防渠水渗透保护,墓群格局形制变化的风貌保护,以及北朝墓群景观开发利用问题,还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B]邢窑:绕不开的古窑址[/B]   8月的河北,玉米棒子密密匝匝长到一人高。邢窑遗址的界碑被暴雨冲倒在玉米地里。无人带领很难找到。临城县文保所所长张志中找来一块石头,划开覆盖在界碑上的淤泥,显露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   上世纪80年代,临城县山下出土了大批白瓷器物,这些精美的白瓷与史书中有关邢窑的记载如出一辙。同在邢台市郊区唐墓中搜集的白瓷几乎相同。考古学家据此推断,临城山下便是失传已久的唐代邢窑遗址。这一发现一度震惊了世界。   离邢窑界碑不到300米的地方,立着一座崭新的界碑,上面刻着南水北调GPS点,不可移动的字样。   “干渠就是从这里穿过邢窑的。”张志中说着用手画了一道弧线。“这是一个弯角,河道在这里要拐弯,所以很难绕开,如果偏要从邢窑绕道,恐怕就只有迁掉那边的村子,或者挖掉另一侧的丘陵。这样成本会大大增加,工程难度也很大。”   谈到邢窑的保护,张志中显得既忧虑又茫然。“首先,我们还不大清楚这个GPS桩是干渠的中心线还是边界线,也不大清楚干渠是从邢窑上恰好穿过还是在邢窑的边上过。如果是在边上,我们可以把邢窑围护起来。如果从上面过,我们只能将窑中的器物做一些抢救性的开掘,窑址大概是保不住了。”张志中说。   除此之外,张志中还有一个担心。“邢窑实际上只是进行了部分的开掘,我们还不知道邢窑的周围有没有更重要的遗址。改变河道的方向虽然是一个保护办法,但如果改变方向后发现更重要的遗址怎么办呢。干渠经过的地区是古人世代居住的地区,地下不知有多少还没发现的古迹和文物。”在张志中看来,干渠通过临城山下,无论绕不绕经邢窑对文物保护而言都将是一种两难的抉择。     ■[B]专家访谈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B]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   曹凯掐指数着留给河北省文物保护的时间,有些紧张。尽管,河北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后一段,但却是最早动工和完工的路段。按照南水北调的规划,到2006年,石家庄以北干渠完工,并让北京人吃上石家庄五大水库的水。按照这个计划,河北省文物部门要在一年内完成石家庄以北的文物抢救工作。从现在的工作进度看,在资金没到位的情况下,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新京报》:您认为南水北调河北段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曹凯:我不否认经费的困难,但我认为最大的难题还是时间。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有了经费,我们的时间也不够了。何况经费仍然没有到位。   《新京报》:你们现在的工作基本是停滞的吗?   曹凯:目前是停滞的,这主要是因为8月正是河北青纱帐时节。棒子长到一人多高,文物保护工作根本没法开展。   《新京报》:为什么文物保护的经费没法解决?   曹凯:这主要是因为工程方至今还没明确。目前,规划方不一定是工程方,南水北调很可能采取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一些工程不一定由负责规划的水利部门承担。按照文物法规定,工程方承担文物保护经费。如果水利部门最终不是工程方,当然不愿出也不该出这笔经费。但等工程方确定下来,恐怕文物保护的时间也就没有了,我现在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新京报》:您认为干渠保护工作有什么特点和难度?在干渠开掘过程中挖出重要文物怎么处理?   曹凯:干渠与库区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紧迫。库区在大坝建成蓄水前都还有时间抢救。但干渠一开工文物保护就无法进行了。另外干渠的破坏是绝对的。库区虽然淹没了大批文物但有些文物只是长眠水下,并没有消失。干渠挖过,一旦破坏就是永久消失。在干渠开掘过程中,按文物法规定要立刻停工。在文物部门开掘抢救后才可开工。以前的工程,我们曾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这对文物保护和工程来说都是不利的,工程停工要承受巨大损失,一般在工程中发现的文物早已被毁坏,抢救损失很大。因此,在重大工程前先进行文物保护和开掘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B]记者手记[/B]   河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段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将经过国家级的文物———临城邢窑遗址和磁县北朝墓群,这两处文物是中线干渠最重要的文物遗址。按照南水北调河北段的规划,上百米宽的渠线将从两处文物上破肠而入,对文物毁灭性的破坏引起众多文物专家的关注。与库区不同,干渠是可以在规划上做出调整、改变线路的,河南便有过这样的例证。在河北,南水北调的主干渠能为这两处国家级文物改道吗?   临城邢窑遗址到石家庄只有一个小时车程,磁县北朝墓群隶属邯郸靠近山东。我们分成两路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两处重要文物古迹进行了实地采访。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