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受威胁的明代第一陵
“在我站到棺木上面访问的时候,他指挥工人在棺木上浇水,不一会儿就闻到一股清香,这是千年前的楠木香味。”
当街洗头是小镇生活的一个典型场景,也是像摩托车一样飞驰向前的时代的参照物。
●受影响文物达56处
●挖出大规模楚葬
●河下古镇拟改成又一“周庄”
漂浮的文明之东线·江苏淮安
淮安VS淮阴
淮安是周恩来的故乡,他让这座城市闻名于世。但是要全面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最简单的方式是去那里的博物馆参观。于是我们计划到淮安博物馆参观,并约定采访淮安博物馆考古部的尹增淮主任,请他介绍南水北调淮安段的文物情况。但是当我们匆匆到达“淮安博物馆”,打听考古部的尹增淮主任时,门卫也有点不解:“我们这里有个尹主任?”最后我们终于弄清楚,我们所到的博物馆是老淮安市的“淮安博物馆”,现在的淮安博物馆则在主城区。
2001年2月时主管淮安的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外地到老淮安旅游的人经常为此闹误会,老淮安人更是感觉这次更名“吃亏”。老淮安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淮阴曾归淮安管辖,淮安历史上曾出现过韩信、吴承恩、关天培、刘鹗、周恩来等许多名人,出租车司机津津乐道的是“过去我们淮安和上级的淮阴领导到北京开会,中央领导都让我们市长往前坐,淮阴的领导反倒被冷落”。淮阴市想通过复杂而艰难的更名更充分地利用“淮安”的名声。
尹主任正在挖墓
终于抵达淮安博物馆,我们才知道尹增淮正前往考古发掘现场。2004年7月7日早晨,在运河边三级改二级航道施工现场发现了江苏省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楚国墓葬。
这个战国墓的发现在当地轰动一时。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处于收尾阶段。尹增淮指挥工人继续发掘墓道,几天以后棺木就会运回博物馆。在我站到棺木上面访问的时候,他指挥工人在棺木上浇水,不一会儿就闻到一股清香,这是千年前的楠木香味。
河下古镇
坟墓到生活的转换只需要20分钟。受尹增淮的推荐,我们前往楚州西北一华里之遥的千年古镇河下寻找旧时的运河风景。出租车司机也是一路打听才找到石板街的入口,不到4米宽的窄窄小巷无法容纳汽车。我们下车进入,在名为“花巷”的街口恰巧有一个高个儿的年轻女孩在洗头,她在陌生人装作无意的注视下自顾自地梳理乌黑的长发。随着天色渐变渐暗,嬉闹的小狗消失在巷子深处,从窗户中传出电视剧的声音。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河下在明清时为淮盐的集散地,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此,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清康熙年间改造河下市面,街道由一个程姓徽商捐资,地面都是长1米,宽0.5米,厚0.1米的条形麻石铺设而成,俗称青石板街。两侧至今还有一半以上的建筑是明清时的小瓦二层小楼结构。
当年繁华时分,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南北盐商和手艺人聚居于此,人烟稠密,市面繁荣,史称“淮郡城外第一大聚落”。据《河下志》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留存的著名古迹有状元楼、魁星楼、吴承恩故居、清代左宝贵祠等。
河下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当地政府也推出了开发计划,想恢复石板街路面及街道两侧明清建筑原貌,使整修后的河下古石板街成为淮安的“周庄”。这也属于江苏省文物保护规划中予以强调的运河文物范围,只是,钱由谁来出还没有确定。
■访谈
林留根:我们开始得比较匆忙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文物保护规划组副组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新京报:江苏是文物大省,东线工程江苏段所穿越的扬州、淮安、徐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文物保护方面江苏省的难点有哪些?
林留根:2004年5月到6月,我们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牵头,和沿线相关县市25个单位对江苏段工程沿线的文物进行了全面的复查、补查,沿线共发现有文物点151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扬州的盂城驿、淮安的明祖陵。可以看出这151处文物点基本上都在运河边上,其中70处是在原市县博物馆调查的基础上复查并确认,81处为新发现并确认的文物点。但是历史上“黄河夺淮”导致黄泛区的文物埋藏比较深,工程沿线肯定还存在一些未知文物点,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东线一期工程完工后洪泽湖蓄水位由13米抬高到13.5米,这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明祖陵以及周边的众多文物都有影响,需要重视。
新京报:因为江苏段的工程主要是涉及运河河道,你们在运河遗迹保护方面有什么规划?
林留根:京杭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条不可移动的特殊文物,沿线有大量的码头、船闸、古街道、古建筑、古桥梁,集中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繁盛,这些是研究中国古代漕运史、盐运史的重要资料。因为江苏开工得早,文物规划没有跟上,三阳河的文物损失比较大,像高邮市三垛镇的清代民居就因为工程拆了,有些木料已经不见了,很可惜。我们在规划中也提出过,但是这个方面协调起来很麻烦,还要看上级部门的决策。
新京报:听说为了编写规划你们还曾经到湖北取经?你们这个规划报告什么时候能够正式通过?目前有什么计划?
林留根:是的,湖北因为经过三峡工程,在这方面经验比较多。我们去和他们进行交流。我们这个规划报告也基本学习湖北的形式。我们江苏在开始的时候比较匆忙,今年文化厅成立了“江苏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文物保护规划组”才走上轨道,我们规划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本次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起草编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保护规划。我们整理以后将交给水利部门汇总,至于东线什么时候审议,要看水利部门汇总的情况。
■记者手记
在淮安文物中,最值得关注的当算位于盱眙县明祖陵镇、东临洪泽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祖陵。明祖陵是“明代第一陵”,其形制开明代帝后陵墓先河,与凤阳皇陵、南京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一道,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完整的葬制资料。1962年4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进行洪泽湖周边地区文物勘察时,发现被湖水淹没近300年的明祖陵。1978年起筑防洪大堤1923米,把明祖陵从湖水中隔出,石刻和万岁山露出水面。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拟将洪泽湖蓄水位由13米抬高到13.5米,将对原来的挡水坝形成威胁,原防洪大堤必须相应提高标准。
在江苏受影响的151处文物点中,扬州30处、淮安56处、宿迁28处、徐州37处,淮安是最多的。淮安自隋大运河开凿以来一直是重镇,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旧时的运河风景最集中地存在于千年古镇河下。河下在明清时为淮盐的集散地,据《河下志》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
河下目前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当地政府也推出了开发计划,想恢复石板街路面及街道两侧明清建筑原貌,使整修后的河下古石板街成为淮安的“周庄”。这也属于江苏省文物保护规划中予以强调的运河文物范围。只是,市场化运作会不会对文物带来另一种伤害,成为一个暗含的让人引以为忧的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