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后京城楼市怪现状将成历史
admin
2004-08-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4年上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在土地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新一轮调控过程中呈现出一片新的竞争趋势。资本金比例的上调,土地政策的收紧,上半年几乎所有的宏观调控措施都与房地产
2004年上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在土地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新一轮调控过程中呈现出一片新的竞争趋势。资本金比例的上调,土地政策的收紧,上半年几乎所有的宏观调控措施都与房地产有关。这不仅加剧了房地产企业洗牌的过程,而且也使一些大型房企之间的合作明显增多。如天津泰达与北京万通联姻,首创、华润、中远联手打造“三元桥经济圈”,都是上半年轰动京城的房地产合作事件。
随着政策的调整,市场更加规范、透明,为外埠和海外有实力的品牌地产集团进京,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品牌+实力+产品”的全新组合成为引领京城楼市的方向标。像顺驰、绿城、横店等外埠品牌企业越来越多地涌进北京房地产市场,通过自身优势在促进产品升级的同时,也为楼市全面迎来崭新的品牌时代。
宏观调控促使品牌商发力
土地与资金是房地产开发的基本要素。无论是银行把对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从20%提高到35%,还是迫在眉睫的8月31日土地协议转让的大闸关闭,都将直接为地产界“以小搏大”、“空手套白狼”的模式画上句号。在这种情况下,今后开发商资金门槛进一步提高,而在拿地上,要么走招拍挂程序,要么收购有土地储备的项目公司。这对于一些实力不强的中小开发商无疑是“噩耗”。但对于有资金实力、有市场声誉的品牌开发商而言,在同样面临土地、资金压力时,却能凭借其雄厚实力拥有逆势而动的机会,完成低成本的扩张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顺利进入重新洗牌的阶段,品牌地产商们并没有局限于自我的发展,而是通过强强联合的发展之路谋求“双赢”甚至“多赢”的圆满结局。其中,开发商合作打造区域楼市,成为今年京城房地产市场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三元桥经济圈”、“上东富人区”等,正是通过开发商的默契结盟,使地段优势、产品品质得以迅速凸显,成为京城楼市的集中亮点。
品牌促进产品升级
房屋作为一种产品,对于品牌的依赖与信任,显然比其他产品来得更晚、更艰难。这与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相对晚熟无不有关。近些年,随着外地品牌开发商的涌入,产品至上的开发理念在敲开北京房地产业大门的同时,也唤醒了本地开发商对产品的重视。
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京买房看豪气,广州买房看惬意,上海买房看升值。”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三个城市的造房观念。以前在北京,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造两居的情况非常普遍。现在,一些品牌地产商南军北上开发的楼盘,既保留了北京人对整体气势的要求,如加大了能体现气派与品位的外立面、会所等的打造力度,同时也带来了其擅长的对生活细节的细腻雕刻与追求,如创新户型、景观园林等,形成了大气中不失灵秀,豪放中不失婉约的独特建筑风格。
品牌竞争时代的来临
过去房地产业普遍存在一个怪现状:企业有名,产品无名;财大气粗者众,有知名品牌者寡。不过,专家断言,房地产行业没有品牌同样可以活得滋润的情况将难以为继,因为随着购房者越来越成熟、理性,不少购房者已经意识到,不仅要买到放心实用的房子,更要买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品质,必须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这就意味着北京房地产市场正不可避免地渐入品牌竞争时代。
事实上,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品牌之于企业是有价的。一项相关的调查表明,对于同质楼盘,有品牌的开发商比没品牌的开发商每平方米多卖300元,市场仍能接受。而此前房地产企业之所以商标意识淡薄,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在相当程度上与房市行情不无关系。前些年,房地产一房难求,无论有品牌无品牌,有房都能卖出去。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企业培育品牌的动力不足。而眼下,房市的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再加上随着中国向世贸组织承诺的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房地产业面临的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且还有国际间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地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目前在北京已形成了品牌逐鹿的可喜现象。不仅外埠开发商万科、珠江、金地、万达、富力、顺驰、横店等在京以品牌形象立足,而且首创、天鸿、金隅嘉业等本地大型开发商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设,美国汉斯、新加坡的吉宝置业、凯德置地等国际房地产品牌公司也进入了北京市场,亮出了自己的新项目,这一切都预示,“8·31”后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有序的品牌竞争时代。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