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楼市回归中国制造 中国感觉受到特别推崇
admin
2004-08-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万泉新新家园的缔造者,现清华紫光房地产董事长吕大龙经过几年“沉寂”、“复出”后的四个项目中,有两个都是中式别墅,连名字也“中国”得很,一曰观唐,一曰紫墅; 地产意识
原万泉新新家园的缔造者,现清华紫光房地产董事长吕大龙经过几年“沉寂”、“复出”后的四个项目中,有两个都是中式别墅,连名字也“中国”得很,一曰观唐,一曰紫墅;
地产意识流领军人物张宝全苹果社区中的“二十二院街”在规划与建筑符号上也借鉴了许多中式语汇。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著名行为艺术家艾未未参与的一个名叫“大象”的中式项目即将在通州大运河畔露面。
此外,西四环附近的香山·甲第、乐府·江南也高举起中式建筑抑或中式园林的大旗。
如果说清华坊、芙蓉古镇、中国人家、和庄这些外地的中式项目距离我们尚显遥远,几年来一树独秀的宣颐家园在北京尚未引发中式潮流,那么,以上多个中式风格建筑的集体亮相,则让房地产的业内外人士不得不将目光投向2004北京楼市的这一特殊现象——
[B]“中国风尚”因何回归?[/B]
“是中国风尚开始回归的时候了”,3个月前,记者巧遇厚土机构主席林少洲时,林总感慨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已经气定神闲,中国精神、中国感觉开始受到特别推崇”。
[B]1.从崇洋媚外到中国风尚的回归。[/B]
就像APCE会议后“唐装”盛行一样,“中国风”是一种大势所趋下的自醒和回归,是中国人渴求本源、逐渐自信的一种必然反映。人们总是向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追逐看齐,这十几年北京的房地产发展也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伴随着西方发达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文化也在影响着中国,房地产界也从流行“欧陆风”到流行“北美风”,而且愈演愈烈甚至被演绎到极致。
近期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的发展态势,国际地位和文化地位不断提高,文化和建筑也出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尝试在现代化的高档别墅中寻找回归本土的建筑文化正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建筑师出身的吕大龙有着浓厚的中式建筑情结,“一直想做一个中式别墅,想了两、三年”,如愿后的吕大龙告诉记者,“十年前,谁要做中式别墅,大家肯定会说你比较土,产品再好,大家也会把它当成古董来看待。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自信心的提高,这种文化价值和居住理念,才开始逐步地回归”。
[B]2.走过盲从,中国建筑开始发力。[/B]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家只要按照一张图纸施工就可以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建筑师走出去,洋大师们走进来,中国建筑师在这种充分交流中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B]3.成熟市场衍生个性化需求。[/B]
随着消费者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别墅的买家,由于有着多次置业的经验,而且大多已是成熟年龄,对文化往往有着独立的见解,有一套适合中国人的居所可能是他们中相当部分人的追求。
[B]2004“中国制造”拒绝COPY老古董[/B]
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绝对不是始于2004,但是谈起曾经见过的新一代中式建筑,许多人的脑海中除了塔楼中的亭台楼阁、农民朋友自家宅基地上的雕梁画柱,抑或一些写字楼顶很难改换的“帽子”房顶之外,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一次,几乎每一位被采访对象在访谈之初都特别谈到了他们所要建造的现代中式建筑的风格标准问题。
吕大龙强调,“中式建筑不应是简单的模仿建筑符号,而要突出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好的中式住宅应该是‘神’的效仿”。中式住宅不能一味全盘照抄老祖宗的东西,那就不是理性的回归而是简单的复古,现在设计的中式住宅应该吸取中式建筑的精华,而后再完善和发扬”。
香山·甲第的开发商——北京市物华天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志强认为,中国风不仅仅是表现在外形上,应该追求中国建筑传统风格的神韵。比如空间的分割、组织,居住空间的开放性与半开放性的结合。像中国的四合院,也不能盲目地继承,应该挖掘它的精华与内涵所在,土地是有限的,要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让它为现代居住形态服务。
新一代中式建筑在社区规划、园林景观、户型布局、院落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使建筑既有中国神韵,又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
[B]开发商:别对“中国风”孤芳自赏[/B]
谈到中国风尚建筑发展的误区,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特别强调,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应该是在现代建筑和审美文化观念下,具备浓郁的中国建筑文化符号,并进行有效传承的现代建筑,这才是“中国制造”的
核心和精髓。
“中国风“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古和拷贝,它一定是现代的,这样的建筑才是具备发展空间的,中国建筑千万不可千篇一律。建筑也是需要文化传承的,没有标识就没有了区分了,这样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
北京市物华天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志强提醒同行不要走入以下误区:
1.不能原样照搬苏州、徽州等园林或建筑风格。因为这些当地形成的建筑风格,是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等密不可分的,照搬肯定行不通。
2.不能简单复古,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也不能生搬硬套,四合院虽好,可是照搬没有任何意义。要与现代的建筑文化和现代的生活真正全方位的结合,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
3.不可生搬硬套外国的或外地的建筑元素。建筑元素要与整体的建筑风格统一协调,要考虑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比如南方的院落营造的很美,但是南方日照长,院墙也高一些,搬到北方就不适合。北方的院落要在通风、采光上有全面的考虑。
[B]中国风尚:昙花一现OR成为主流?[/B]
关于中国风尚的发展趋势,业界存在两派意见。
一派是以吕大龙、任志强、杨双喜等为代表的“主流派”。他们分析,“中国风”在独栋住宅中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存在并发扬。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由浅入深,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向上和回归,中式住宅也会逐渐成为独立住宅的一支主要流派。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一支主干,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美式、欧式等建筑风格同样并存,有喜欢欧美风的,也有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居住形式的人。而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有文化层次的知识分子,年龄在35岁以上,有相当的购买能力,这部分人中有很大部分对中式的建筑和园林风格格外青睐,有需求就有存在的必然性,当然会形成一支主流。
当然,关于中国风尚的未来走势,也有反对派。
谢强认为,中国制造为时尚早。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卖点的低密度产品,但谢强认为,这种产品只能是补充,至少十年内不会有真正具有中国特点和文化的低密度产品。
首先是因为低密度住宅作为西方的主流居住产品,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他们对这种建筑方式可以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生活最为熟悉,理解最为深刻。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文化与现代的低密度住宅有着太多的不同,特别是在居住的舒适性上并不优越。特别是在采光、通透性的要求上很难达到西方低密度住宅的水平,而在诸如水、暖、电的布置上要想达到现代化的生活感受也有很大的难度。
同时,四合院对土地的占有太多,一个两层院子的传统四合院占地要超过八亩地。谢强说,只能是在立面、建筑风格以及园林上溶入一些中国传统,搞一个真正的“四合院社区”出来的门槛太高。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这样预测中式项目在京城地产的发展趋势,他说,我们处在一个中国文化极度缺乏自信的时代。在这种趋势扭转之前,本土建筑不仅不会成为主流,而且发展空间也将是狭小的。
建筑是需要时间考验的,现在断定中式建筑的未来恐怕有些为时尚早。不过,“任何一个国家、地方的建筑都会经历首先是本土建筑,慢慢又变成现代建筑,最后在现代建筑身上找到本土文化标识,这三个阶段都是必须经历的”,依据这条建筑文化的发展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对中式建筑的未来做出乐观的判断。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