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本期提示
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的开工,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推到我们面前——沿线的文物保护、特别是东线的大运河及其沿线的文物保护如何进行?由于文物定性的滞后、人员与资金的捉襟见肘、没有留下必要的前期考古时间
、考古工程在时间与空间上与水利工程的重合,都使得文物的保护勘察、考古发掘、规划设计等项工作异常紧迫。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形势严峻。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之繁重比三峡工程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国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正式上马动工,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次第展开。整个工程纵贯长江与黄河两个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齐鲁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代人类生活最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因而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外引人注目。然而,由于事先没有进行系统的文物勘察,没有留下必要的前期考古时间,甚至没有必要的资金保障,有关人士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之繁重急迫比三峡工程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中东线众多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非东线的大运河莫属。在南水北调工程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东线工程主要是利用大运河古河道整修后进行调水,但对沿线文物古迹的保护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大运河及其沿线文物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导致文物保护师出无名
长达数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纵贯中国东部,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它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 然而对于大运河的历史文物价值的认识,人们并不完全一致,造福千年的大运河至今仍游荡在文物保护的视野之外,并由此导致长期以来文物保护的阙失,如今又面临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严峻考验。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保护大运河,首先亟需确定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特质与地位。他介绍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吴王夫差之凿邗沟,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此线于唐宋时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有明一代和清前、中期,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通道,屡加疏通。大运河连缀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在沿线与支线网附近崛起一大批如扬州这样的繁华城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条搏动不息的大动脉,大运河一直沟通着中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维护着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民命国脉攸关,意义重大 清嘉庆以后,海运渐兴,大运河失修,黄河北岸段放弃以致梗塞,大运河昔日辉煌终成过去。然而大运河作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包含了历史、科学、艺术各方面的价值,具备文物应有的特质和内容,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都非同寻常。
不仅如此,大运河在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意境别具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具内河特色的文化。大运河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为文明悠久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来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大运河文化遗存定性的观念迟滞,导致文物保护工作的师出无名。
大运河一直由各地水运或交通部门分段管理,诸多问题亟须统筹解决
历史文物价值的游移不定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窘困,这是我们亟须认识与了解的又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由于历史变迁和取直整治疏浚,千百年来,大运河变化巨大。特别是河道漫长、各河段高低不一,淤积湮涸时有发生,水源调节也受到限制,加上河漕管理困难,造成许多河段已残破不堪。除了自然原因外,更有管理体制上的症结。大运河作为航运水道一直由各地水运或交通部门分段管理,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不甚了了,对大运河的文化综合价值更是知之不多。人们关注的是运量的增长与否,无从顾及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部门也往往是只着眼投资河道整修,忽视了文化的综合效益。再加上管理不善、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等诸多人为原因,使大运河改道、拆毁以及毁旧建新等现象时有发生。尽管有学者不断呼吁,但最终总是泥牛入海,从而给文物保护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长期以来,沿线文物管理单位因大运河定性不明而处境尴尬,难以介入;而文物保护经费的匮乏,也无力实施有效监控,更谈不上保护修复;特别是对大运河主干河道和沿线文物古迹的家底不清,至今没有拿出一个完整的保护方案。大运河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亟须协调统筹解决。
单霁翔认为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运河故道,保护好、管理好现在使用的运河,是需要从整体上规划的问题。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需要协调统筹相关部门统一承担保护工作,安排财政预算,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避免大运河遭到新的破坏。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线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长达数千公里,据初步调查资料,东线仅一期工程涉及的文物点即达919处;工程前期设计过程中因未充分征求文物部门意见,致使文物保护工作未能充分纳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而一些线路如南四湖、东平湖段调蓄水库的淹没范围尚未确定,从而影响了文物保护规划的制订。各省开展文物调查、勘探的前期工作经费也未能及时拨付到位,从而导致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进展缓慢。而南水北调工程从去年11月开始已陆续开工,由于一期工期仅为三年,未能给文物保护工作留下合理的工作时间,而且考古工程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与水利工程重合,这就使得文物的保护勘察、考古发掘、规划设计等项工作异常紧迫。
大运河保护在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将对整个工程的文物保护起到示范作用。为此,去年6月,国家文物局与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沿线各省市水利部门和南水北调工作机构,应及时向文物部门通报相关情况,给文物保护工作留下合理的实施时间;对不可移动文物应尽量避开等。但迄今各地对《通知》的执行却不尽如人意。国家文物局已将做好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点工程,专门组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人们期盼 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能给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