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河惊现北方最大明末清初古堡群
admin
2004-08-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img]/upload/news/200484144359341.jpg[/img] 河山楼毗邻而建的125间藏兵洞,洞洞相连,攻防兼备[img]/upload/news/2004
[img]/upload/news/200484144359341.jpg[/img] 河山楼毗邻而建的125间藏兵洞,洞洞相连,攻防兼备
[img]/upload/news/200484144454734.jpg[/img] 河山楼内外城墙全用青砖砌成可容纳百人避难
[img]/upload/news/200484144525969.jpg[/img] 郭峪城依山而建,九山环抱。整个山村被高峻的城墙把守,俨然一排严阵以待的将士
近日,考古专家在考察山西晋城市沁河流域时,竟然发现当地有极其罕见的古城堡群落。据了解,目前这座古城堡群已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考古专家还表示,古城堡群内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和走廊式的藏兵洞,在中国北方十分罕见。这个被称作“中国北方第一古堡群”的古代建筑究竟有何军事价值和建筑特色?本报记者为此请教了当地的考古学家和军事建筑专家。
据介绍,这个古城堡群形成于中国明末清初动乱时期,最早的建筑物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古城堡群内大都有着严谨的防御系统,有村庄、城楼、堡楼三道防线。城墙四角高楼耸立,后墙小窗控制四角,多达六层的堡楼墙厚一米,内部碾、磨、水井、粮仓等生活和粮食加工设备以及防御用的垒石、射孔、地道、火药一应俱全。
古城堡相互毗邻、各有特色河山楼——内外双城、九门九关
这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建筑。城堡分内外两城,内城建于明代,外城建于清代,号称“双城古堡”。内城外城,九门九关;拦云隔燕,固若金汤。这座高达百米的河山楼全部用砖石砌成,青砖厚墙,高耸入云,可容纳百人避难。楼内有水井、石碾、石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如果遭遇兵荒马乱,河山楼内一年半载都不会闹饥荒。与河山楼毗邻而建的是这125间藏兵洞,洞洞相联,层层递进;聚甲藏驽,攻防兼备;护城保庄,匠心独运。豫楼———藏兵洞易守难攻
在河对岸,与河山楼遥遥相对的是古镇郭峪,这座七层的高楼叫豫楼。豫楼和河山楼如出一辙,只是建得时间晚于河山楼。建造的晚就有了扬长避短的优势,在空间上,豫楼比河山楼更大,在设计上也更趋于人性化。豫楼里还安装了炉灶等一些生活设施,而且通往外界的地道也宽阔了许多。
从远处眺望郭峪城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外这片褐色的城墙,城墙的背后同样有藏兵洞,和长长的城墙一起诉说着那些烽火岁月。古城堡依山而建,九山环抱。一条小河绕城而走,更显现出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整个山村被高峻的城墙把守着,俨然一排严阵以待,同仇敌忾的将士。这里的藏兵洞与众不同,走廊式和串珠式的兵道相得益彰,显示出它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藏兵洞外是拱形观察、射击的两用洞口,洞体展阔,易守难攻。砥洎城——坚不可摧的“蜂窝墙”
砥洎城建在三面环水的天然磐石之上,沁河绕城而过,远望好像砥柱中流。沁河明清时被称为洎水,砥洎城因此而得名。让砥洎城闻名的是它坚不可摧的城墙。城墙外侧包以青砖,内侧可清晰地看到坩埚与石条混砌的特殊结构。那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坩埚,使人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蜂窝墙”。据当地的历史专家介绍,类似这样的城堡式建筑,沁河流域先后就有54处之多,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窦庄——现存较早的古堡
沁河流域现存较早的古堡,是修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古城窦庄,窦庄素有“小北京”之称,也有“夫人城”的美誉。窦庄是一座九门九关式的古城堡,是明代户部尚书张五典修建的。这位在家闲居的京官也许比常人更早地感觉到了明朝的危机。在窦庄建成2年之后,崇祯四年就遭受了农民军的围困。张五典之子,兵部尚书张铨的夫人霍氏率女眷童仆奋起抗击,三天三夜坚守不破,故被世人称颂为“夫人城”。也许是窦庄抗拒流寇的成功启发了周围的村庄,在以后的几年内,依次有了屯城、上庄、皇城、郭峪、砥洎城等一座座城堡式建筑。人们或以村筑、或以户建,纷纷以此躲避灾难。
为抗击流寇建造古城堡
古人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城堡?是谁主持修建的?据军事科学院专家钟少异介绍,“这是一座典型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城堡,建这个城堡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寇盗。在明清两代,兵荒马乱时期,居民要求自保。山西省当时是发达地区,当时有很多官宦之家。在经济比较富裕的情况下,如果社会动荡,就特别强调自保。这些城堡是由地方官民集资的方式建造的,起地方联防的作用。”
几千年来,迁徙不定的西北游牧民族,始终把平原大河流域作为他们争夺的一个目标。整个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游牧人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沁河流域作为从西北进入中原的一条关隘要道,不断受到侵袭。尤其是明朝末年,官吏腐败,流寇作乱。沁河流域由于商贾云集,更成为农民起义军与当地流寇劫掠的重地。
崇祯五年,仅郭峪一村,就几次被劫,房屋被毁,村民死伤惨重。于是,家家户户谋求自保。最好的保护手段,莫过于“城廓”。于是就有了这些城墙,留下了这些古堡。
据钟老师介绍,这里最富特色的还是藏兵洞的设计。因为明代藏兵洞和以往的地道不同。它是一种在城墙内部挖出的藏兵洞,平时士兵可以藏在底下,一旦敌人进攻时,他们就可以立刻上到城堡里作战。一个洞大概可以容纳一个排的人,平时驻守城时在此居住,既可以遮风避雨,又可以迅速增加战斗力。据说,因城墙和城门防卫森严,敌人多次攻击古城堡都徒劳而返。
城墙内外两侧全用青砖砌成令人惊叹的是,历经400年的风风雨雨,沁河古堡依然能够保存完好,高高耸立。据当地考古专家介绍,这些城墙内外侧都用青砖砌成,中间层是厚实的夯土,这样建造的城墙更坚实,风吹雨淋都不会坍塌,有较好的防御作用,当然这一切都要有丰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从事多年军事建筑研究的钟老师说,“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御主要依靠高大坚实的城墙,而其他设施都是作为附属支持的。比如城墙前建造的壕沟,内侧的藏兵洞,地下甬道,城墙上的各色邸楼、炮台等。古城堡防御的主要是冷兵器,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火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古城堡就进入了衰落时期。这时候,城墙的作用显然不再够用,只能扩大防御范围,依靠多道外围防御。不过这仍然是古代军事文明的一种结晶。”
古城堡不仅有突出的军事防御特色,而且还有不同的建筑美学个性
沁河古堡的建筑大都是“四大八小”的棋盘式院落,院院相接,明断暗连。四平八稳的风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原则。也许是古堡主人多在江南为官经商的缘故,古堡建筑都或多或少带有些江南风格。
湘峪村高达5层的镜面式住宅,是目前中国北方保存最好的明代高层民居建筑,这种统一的门窗外檐口垂柱饰纹砖雕,构成了孙氏家族建筑的标识。这种耳房高出正房一层的“双插花院”吸取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明代以前的中国建筑中都很少见到。上庄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极富个性,是阎锡山的秘书樊次枫的故居。这样的风格在沁河流域也极为罕见。
这些城堡建筑还倾注着很多人文情感。城堡内,院院相通、楼楼相连。或曲径通幽,或逶迤交错,或用过街楼串联,或有地下甬道连接。楼上楼下,房里屋外铺就了一张网络迷宫。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可防可守,可居可游的理性思维,甚至是易于沟通,长于人气的心态。
据国内建筑专家考证,与山西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相比,沁河古堡封闭的建筑风格更显高官的胸襟气度,大开大合,是当时山西沁河流域富庶人家的独特历史见证。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省土楼相比,虽然建筑风格有所不同,但其用于军事防御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特点可谓异曲同工。考察过程中,有专家提议,能否将6座古城堡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在保护的同时,吸引游客参观,“相信神秘的‘古城堡探险’对游客会有相当吸引力。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