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admin 2004-08-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始终注意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关系,不断完善文物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使文物保护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始终注意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关系,不断完善文物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2年以前,北京市每年只有100万元的文物修缮费用。1992年这笔费用增至400万元,但面对全市3550处文物保护单位、200万平方米的文物古建,依然是杯水车薪。200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追加文物修缮方面的投入,在3年内投资3.3亿元用于全市重要文物的抢险修缮。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北京市文物局安排了98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修缮,以城市为重点,重点防治“两线一街一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环境,其中“两线”是指中轴线和朝阜路沿线;“一街”是指国子监街,对国子监、孔庙进行修缮,恢复国子监历史风貌。“一区”是指什刹海地区,以恭王府开放、醇王府修缮、火神庙腾退修缮形成新的风貌,各区县也都有重要修缮项目。这项工程带动了社会各方面配套资金超过30亿元,腾退居民近万户,使一大批文物得到修缮并对外开放,实现了文物保护的新突破。 北京市文物局在实施“3.3亿”工程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并得到市政府的批准,从2003年到2008年,每年再投入1.2亿元,按照“整治两线景观、恢复五区风貌,再现京郊六景”的方案进行,从而,以皇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更加完善,“人文奥运”的理念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随着这项工程的进展,文物腾退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圆明园迁走了615户居民和13个驻园单位,解决了百年遗留问题,使圆明园得到全面保护。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建设,迁走了2600余户居民,80多个单位。2003年进行的商中轴线整治工程,搬迁5000多户居民,是北京文物保护史上最大的腾退工程。先农坛、白塔寺西路、袁崇焕祠、普度寺、东岳庙西路、历代帝王庙等一大批文物得以搬迁腾退并对社会开放,菖蒲河、地坛南坛墙、皇城根遗址公园、莲花池、后门桥通过搬迁整治还原了历史面貌。这些,对于改善首都人文环境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为了做好对旧城区和四合院的保护工作,从2002年3月起,北京市文物局和4大城区的政府在旧城区开展了对不可移动文物以外的四合院的调查工作,先后调查了132个危改片中的上千组四合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征求专家意见以后,制定了“现状条件较好,格局基本完整,建筑风格尚存,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保留价值”的保护院落评审标准,最终选出了658处院落,于2003年分3批进行了挂牌保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