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进入“申遗”备选名单
admin
2004-07-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4月初,西安鼓乐顺利入选文化部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本报在4月23日曾对鼓乐的渊源及现状做过专题报道。时隔不久,西安鼓乐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申报联合
4月初,西安鼓乐顺利入选文化部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
点项目。本报在4月23日曾对鼓乐的渊源及现状做过专题报道。时隔不
久,西安鼓乐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申报已进入正式评比阶段。文
化版特别组织本期稿件,既有西安鼓乐的一些背景资料,也有文化厅相
关负责人对鼓乐申报过程的介绍,还有鼓乐研究专家对今后抢救保护的
建言献策。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们的目的始终不变:让西安鼓乐这一
优秀的民间文化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和了解,让所有的有识之士都能加入
到保护和传播的行列中来,让西安鼓乐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焕发出新的生
机!
近日,我省正式向文化部提出申请,推荐西安鼓乐作为我国政府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记者近日获悉,目前全国共有
14个项目进入文化部的备选名单,西安鼓乐也是其中之一,更为激烈的
角逐,将于现阶段展开。
[center][B]西安鼓乐代表陕西向“申遗”进军[/B][/center]
陕西拥有相当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剪纸、皮影、泥塑、农民画、
安塞腰鼓等闻名于世,即使音乐类,也有陕北民歌、紫阳民歌等不容小
觑的项目,而戏曲类秦腔、眉胡、碗碗腔等更是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那么,为何独独选择大家并非十分熟悉的“西安鼓乐”来“申遗”呢?
负责此次申报项目的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对此表示,这是由西安鼓乐
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含量、历史沿革、对中国音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
抢救保护的紧迫性所决定的。西安鼓乐是我省所独有的,并且是迄今为
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在国内外音
乐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中国现代音乐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
动力。它对研究陕西乃至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
人文以及中国古代音乐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
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在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逃亡而流入民间
,并逐步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至明清时达到鼎盛。作为唐宋遗韵
,至今仍流传于西安市区及终南山北麓的长安、周至、蓝田等县区。西
安鼓乐较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宫廷音乐的原始风貌。它曲目丰富(至今已
收集到一千余首),曲调优雅,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结构、乐器、曲牌
、谱式、演奏等形式。其沿用的乐谱系宋代俗字谱(工尺谱系列)。被
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西安古代交响乐”。文化厅经过邀请
专家充分论证,最终决定以西安鼓乐作为陕西的项目来申报“非物质文
化遗产”。
[center][B]定名“西安鼓乐”的原因[/B][/center]
西安鼓乐也被称为西安古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这些名称的
差别里,包含着音乐界对于所含学术问题的激烈探讨。名称问题在学术
本身原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便于今后的传播和推广,我省鼓乐研究专
家基于三点考虑,已将其正式定名为“西安鼓乐”:一是鼓在此种大型
器乐演奏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它起着引导、指挥全乐队的重要作用;
二是以座鼓、战鼓、乐鼓、独鼓、高把鼓、单面鼓等六种鼓同时展现的
这种演奏形式,在我国同类器乐演奏中,绝无仅有,不仅显示了这一乐
种的古老,而且显示了这一乐种独特的个性特色;三是现有音乐史料的
记载都是以“西安鼓乐”的名称出现,如更换名称,则不利于体现史料
的延续性。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向文化部推荐的材料就是以
“西安鼓乐”的名称上报的,今后,也将固定使用这一称谓。
[center][B]西安鼓乐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B][/center]
按照文化部的要求,每个省、市、自治区只能推荐一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候选项目。由文化部最终确定一个正式项目及五个备选项目
,在今年9月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陕西省委、
省政府领导对西安鼓乐此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
大力支持。省文化厅更是竭尽全力,组织起专家班子并成立了专门的工
作小组,四处采集整理资料,精心制作出一个长达2小时的西安鼓乐专
题片及一个10分钟的简介片,力求将西安鼓乐以一个最完整的面貌呈现
在专家的面前。此次“申遗”,西安鼓乐面临的各省对手十分强劲:仅
音乐类的就有云南纳西鼓乐、贵州侗族大歌、内蒙古长调、河北南洛古
乐,音乐类之外的更是强手如云:中国剪纸、少林功夫、南京云锦、梁
祝传说、西藏热贡艺术……谁能在竞争中胜出,答案将于今年九月揭晓
。
[center][B]西安鼓乐纳入我省重点保护范畴[/B][/center]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此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重的不仅是过程,更是成果。若申报成功,必将对我国音乐事业和我省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即使未能获选,也能为下一
次参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一些基础,积累一点经验。无论结
果如何,省上对鼓乐的抢救保护的决心都不会改变。省文化厅专门做出
了《西安鼓乐保护和振兴计划》,拟用9年的时间,建立一个陈列保护
和理论研究机构;建设一支研究和演出骨干队伍;扶持一个重点传承的
民间乐社;确定一批西安鼓乐的传承人;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使
西安鼓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center][B]西安鼓乐可尝试“两条腿走路”[/B][/center]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西安鼓乐能够更好
地存活下去。对此,刘宽忍副厅长强调,西安鼓乐今后的发展一定要做
到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能总是保持一种调式,否则即
使“申遗”成功,也会因缺乏活力而难以存活,只能作为保护的遗物而
不能成为观赏的对象。西安鼓乐今后的发展可以做如下尝试:一是走纯
民间、原生态的路子。由农民和老艺人去演奏,让他们参与一些乐社的
培训。当然最好能与我省的旅游业相结合。吸引一些对鼓乐原貌感兴趣
的游客。这样,既能对西安鼓乐起到大力宣传和广泛传播的作用,也能
使艺人在有了收益的同时,更专注地深入到对西安鼓乐的研究中去;二
是走时尚路线。成立专业性的鼓乐团,组织一批懂鼓乐并且经过专业训
练的演奏家。同时,给这样的乐团里加上现代包装,运用现代化的舞美
设计、音响效果以及编排一些适当的舞蹈,使之吸引更多人的瞩目。
相关链接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世界遗产公约”,将人类的整体
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但是,这个公约不适用于非物质遗产。1997年开始“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审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必
要补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即无形
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
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
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
传。”这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
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游戏、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
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两年评选一次,一次只能有一个项目入选。
目前中国已有“昆曲”和“古琴”被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称号。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于2005年年初正式公布。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