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杭州历史建筑,该怎样来护 借鉴上海经验?

admin 2004-07-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任何一个城市,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自然美景之外更有其独特的城市建筑。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随着城市的发展,保留下来的每一幢建筑
  任何一个城市,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自然美景之外更有其独特的城市建筑。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随着城市的发展,保留下来的每一幢建筑物无疑成为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杭州的历史不仅融在西湖里,更融在一栋栋历史建筑里。 保护历史建筑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来自于杭州市园文局的数字表明,杭州目前50年以上的老房子大约有8000处。他们中的一部分用作了商业用途,一部分由学校、机关等机构使用,相当多数还居住着大量的杭州市民。这些建筑中如今不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少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已濒临倒塌的危险。如何寻找一条合适的路保护这些城市建筑,使之与杭州城市规划发展相协调成为了当务之急。 前不久,杭州市公布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拉开了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序幕。列入杭州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的共有75幢建筑,主要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中有公用建筑、庄园别墅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公寓里弄建筑、名人住宅建筑和历史纪念地建筑。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些历史建筑,初步了解了他们的现状。   现状一:民居 多数居住者面积偏小,亟需改善 北山路是名人住宅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建筑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因受西方影响,许多建筑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由于许多政界、商界和文化名人在此居住过,这些住宅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山路的历史建筑相当多数是由居民居住的,居住条件好坏不一,保护程度也各有不同。像王庄、穗庐这样的别墅环境较好,破坏程度较小;像省庐、春润庐这样居住人数较多的历史建筑,则存在着损坏较大的问题。 在75处历史建筑中,传统民居建筑、公寓里弄建筑和庄园别墅建筑中现在有不少居民居住,而相当多数由于居住的人数过多,条件较为艰苦。很多居住者都希望能住上宽敞的新房子。 位于上城区扇子巷的源茂里是三幢并联式石库门清水砖建筑,分成源茂里一弄、二弄、三弄,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较为典型的杭州近代石库门建筑。其中少数人家拥有产权,可以独门独户;多数人家还是公房租赁,好几家人挤在一个单元里。在二弄,一共有24个石库门单元,原本设计居住一户人家的一个单元现在住了四户人家,一家三口居住8平方米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居民为了增加可用空间,搭建了很多临时建筑,房屋结构损坏较大。 里仁坊17号民居建筑是民国时期一幢庄园别墅建筑的一部分,现在住了三户人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房屋显得破旧不堪,墙上的漆已经脱落。已是中午十二点钟,可是当笔者走进屋里,发现这里看不到一点阳光,必须要开日光灯照明。在这里住了50多年的吴玉兰老人告诉笔者,由于房屋面积小,住户多,到处搭搭建建的,很不安全,加上终日不见阳光,房子也非常潮湿,老鼠、蟑螂、白蚁更是常常光顾。她希望政府能帮她们解决住房问题,早点住上条件好一点的房子,不用再为没有卫生间和晾衣物的地方发愁。   现状二:商用出租 保护和修缮情况比较理想 除了作为民居外,不少历史建筑目前已被出租给商家,如南山路上民国时期的别墅建筑不少已用作商业用途。 南山路202号的恒庐建于1935年,是某家族的产业,解放后为民居杂院。在前年西湖南线整合工程中经装修美化,现为恒庐茗画苑所在,成为了南山路上的一大景点。在这里笔者发现,画苑背倚吴山面临西湖,环境非常好,青色砖瓦的外表,加上攀爬其上的一抹绿色,为这个历史建筑更增加了一份生机。在这里品茶赏画,确实别有一番韵味。 206号和204号现在分别是贝尼尼咖啡屋和两岸咖啡屋。除了204号历史建筑的阳台有些许损坏外,其他方面保护状态良好。   现状三:公建 市民受益比较多 南山路210号和214号别墅建筑现已成为中国美院所有,分别作为中国美院皮影博物馆和南山书屋。南山书屋里都是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前来购书的中国美院大三女生小戴说,这里离学校近,书的种类又比较齐全,自己经常来看看有什么新书上市,对学习很有帮助。而皮影博物馆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向公众开放。 河坊街131号的吴敬斋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杭州“老墙门”,建于民国初年,后为民居建筑,衰败凋敝。直到在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建设中,旧居经修复后辟为“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址,成为了清河坊街一景。 像这种作为博物馆或展览馆的历史建筑保护情况也较理想,将历史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使用不但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它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外,同时也保护了历史建筑,一举两得。   现状四:单位所有 另外,不少历史建筑为一些机关和单位的办公场所。灯芯巷12号,是一个欧式别墅建筑群,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1950年政府将这一别墅建筑群拨给杭州市府机关幼儿园使用至今。在院子里,笔者看到四幢黄色别墅建筑,一律的青砖结构,两层建筑。这个建筑群除少数分拆除外,其余保护状况良好。还有学士路3号的碧梧小筑现在是某单位宿舍。 这些历史建筑带着城市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胎记,是杭州人生活的历史见证。岁月渐渐流逝,它们也显得弥足珍贵。但是杭州的历史建筑因产权错综复杂,使用现状不一,使得保护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保护他们,保存杭州历史文化呢?   出路一:作为景点或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如果作为博物馆、展览馆对公众开放,那么市民的受益是最大的;同时也可以做为景点,发挥建筑文化特色拓展旅游市场。 由于建筑是综合文化,带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也带着强烈的地域色彩,一些专家认为,可以充分盘活这一份古旧历史建筑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事业上实现经济和文化的联姻,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因此,可以充分运用历史建筑资源,将其保护工作送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同时,杭州老房子是具有城市风貌特色的典型建筑,将其开发为故居、博物馆、书苑这些具有文化韵味的场所对游人开放,同时选择一些优秀街区加以保护,形成杭州旅游新景,也是较好的一个选择。 北京胡同是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面临过被拆除的危险,但部分被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终于保留了下来。杭州的历史建筑完全可以运用其特色来吸引游人,其中的民居文化是旅游品牌的一个亮点,可以通过再现杭州城市居民的生活原貌来塑造杭州城市文化;名人故居和历史纪念地建筑可以作为展馆对外开放,为杭城又添一笔美景。 据悉,随着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拉开帷幕,北山路一带的建筑将根据历史价值进行分类保护。许多历史建筑将被作为博物馆、展览馆等供游人参观;名人名苑也将作为名人故居对外开放。充当先头兵的菩提精舍和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在去年初经过修缮,现在已分别作为杭州老房子展览馆和西湖博览会展览馆开放,成了西湖风景区里的又一处人文景点。   出路二:是否可由私人购买来保护 私人购买历史建筑并进行保护也是条道路,这方面苏州有着自己的经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杭州有着同样美名的苏州市在保护古建筑方面有自己的特色。2002年苏州市公布了《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该条例中有多个条款鼓励个人维修、置换、购买、资助古建筑。这里允许买卖的古建筑明确规定是属于非文物的范围。苏绣创始人沈寿的故居“绣园”、唐寅故居“桃坞别院”、园内有精美百花木雕的“口金德园”和费氏老宅等另外一些控保建筑,也被房地产公司或产权方加以整修后高价出售或出租。 在北京,政府也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四合院,并享有出售、出租、抵押、增予、继承权利。同时强调,私人和单位购买四合院后不能随便装修,若是为增加居住舒适度需要用现代建筑手段进行修缮时,应保留房屋原有风貌,突出地方民俗和风貌特色。 杭州是否也可以走这样的路来保护历史建筑呢? 有关文件明确,杭州市今后将由房管部门承担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责任。根据历史建筑保护的总体要求,所有人或使用人有能力保护的,按建筑原状进行保护;没有能力的,则由有关部门出资保护;对目前用于居住的历史建筑,建议通过功能置换,借助市场之手,走出“以建筑养建筑的路子”。 由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并非是一朝一日的工程,耗时长、花费大。光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根本不足以维持,因此,走市场之路,集合民间力量,广开资金渠道是必须之路。对于非文物保护范围的历史建筑完全可以走个人置换、购买、资助的路子。   相关新闻   沪上老别墅:值得投资的艺术品 本报讯近日,上海23处优秀历史文物建筑首次免费向市民开放一天,很多市民带着一种怀旧心理前来,个别老别墅的日参观人数竟高达5000人次。同时,上海老别墅交易已经走上了规范的市场化运作道路。 老别墅最早上市在1998年底,购房者大都用于私人居住,这个时候老别墅的市场还供大于求,价格也只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到了2002年的下半年,相对于价格直线上扬的新商品房,老别墅的价格却依然未见动静,而一批精明的境外投资者看中了老别墅在性价比上的优势,果断出手投资上海的老别墅市场,使得这一市场在2003年起开始升温。 笔者从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到,在近两年的老别墅交易中,境外人士占了绝大部分,尤其以港台投资者居多,与过去自住型不同的是,现在主要多用于置业投资或经营,其中有不少位于闹市的老别墅被改建成餐厅或酒吧。 另一方面,一些专门经营老别墅改建商务楼业务的公司也在沪上出现,他们在上海购置老别墅,在基本保持别墅原貌的前提下对楼房加以内部装修和外部整修,然后挂牌租售给公司用作商务办公。这些老别墅大多占据市中心区的绝佳路段,或欧美风格,或日式风格等,这种“新概念”写字楼的楼前还独拥高楼大厦式的写字楼无法匹敌的“有山有水”的花园,对入驻上海的外资机构和企业尤其具有吸引力。如今老别墅成为不少跨国企业沪上商务办公选址新宠,或许这正为历经百年的沪上老别墅找到一个新空间:“换新颜”适应现代都市发展,“留旧貌”续存上海历史风情,成为怀旧情怀的一种时尚表达。 本报特约撰稿上海文汇《房产世界周刊》记者云之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