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的几个“不等号”
admin
2004-06-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6月28日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书面贺辞中呼吁,由于不少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岁月的侵蚀或人为的破坏,有的已濒临危险,"加强世界遗产
在6月28日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书面贺辞中呼吁,由于不少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岁月的侵蚀或人为的破坏,有的已濒临危险,"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保护世界遗产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新华社6月28日报道)
胡主席的话令人震撼,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遗产。目前世界上有35个遗产地已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虽然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29项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处被列入黑名单,但不少地方已危机四伏:武当山遇真宫发生过火灾;黄山、武陵源等地方,或建缆车修索道,或在不适当的地方建宾馆商店,或滥建人造景观,或因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等,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多次发出了警告。这些问题,少量为"天灾",大多为"人祸"。要善待"世遗",减少"人祸",我们应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澄清认识。
"世遗"≠旅游区。国际公认的价值观认为,"世遗"最本质的属性是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鉴赏上,经济价值则是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衍生物。旅游区则不同,它是以满足游客最大需求实现盈利为目的的。虽然"世遗"地无一例外都是旅游地,但二者存在的价值与目的完全不同。那些错把"世遗"当游区,建索道、兴宾馆等行为,是对"世遗"与旅游区关系的误读。
"世遗"≠摇钱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世遗"地作为国民欣赏自然与精神活动的场所,作为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的"瑰宝之地",严加保护,供国民世代享用。无疑,"世遗"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经费应由政府拨付。而国内一些地方却把"世遗"当成摇钱树,把"世遗"交由一些公司来经营管理。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但缺乏文物保护的观念和必要的知识,"重开发、轻保护"在所难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指出,地方逐利,是破坏中国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因。
"世遗"≠地方财产。地方有权支配地方财产,但对于他人委托的遗产,地方却无权定夺其命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不属于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地方,它是祖先和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不只属于我们,还属于子孙后代,我们享受"世遗"恩惠的同时,有责任保护好那些独一无二的共同财产,传给下一代。
一些人把不等号变成了等号,表面是利益因素在作怪,同时也折射出了制度上的弊端。目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涉及文化、文物、计划、财政、教育、建设、国土、环保、林业等多个部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分由不同部门管理,"多龙治水则治不好水"。此外,法律不健全也在制约着"世遗"的保护。这些问题不解决,不等号就很容易变等号。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