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成功范例
admin
2004-06-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历时6年、耗资1亿元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修复工程日前完工并向公众开放。景区开放后一周内就吸引游客30万人之多。“不只耕织图景区一处,整个颐和园就是集建筑美与自然美于一体
历时6年、耗资1亿元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修复工程日前完工并向公众开放。景区开放后一周内就吸引游客30万人之多。“不只耕织图景区一处,整个颐和园就是集建筑美与自然美于一体的成功范例。”原颐和园园长耿刘同说。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被建筑界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全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0公顷,其中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昆明湖的变迁》一文中曾深情地描述道:“站在万寿山的众香界,俯瞰昆明湖漭沅浩洁,自然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荡舟在昆明湖里,仰望万寿山殿台楼阁,凌空直上,又好像是一个超然出尘的仙境。总之,这一山一湖,一个平远浩瀚,一个巍然耸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却构成了一幅极其优美和谐的图画。”
据典籍记载,颐和园所在的北京西郊,早在辽金时期就有皇家行宫别苑建制,至明代已成为京郊风景名胜区。1750年,清乾隆皇帝以为母祝寿和兴修水利为名,建清漪园,历时15年,1860年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改名颐和园。
据耿刘同介绍,颐和园可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帅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昆明湖中的西堤六桥效仿西湖苏堤、六桥设计。连接东堤和南湖岛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昆明湖东北角有谐趣园为颐和园的“园中之园”,秀巧曲折,人随廊转,景随步移,兼有南方园林的精致和皇家园林的华丽。后湖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沿岸步行街设各类店铺,再现了当年江南水镇街市,别有情趣。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漫步在这座皇家园林,游客除欣赏建筑艺术与自然之美完美交融的美景外,还能随处“触摸”到历史:慈禧太后曾经囚禁光绪皇帝的玉澜堂中恍惚“传出”珍妃凄美的歌声,大戏台上似乎还在“上演”京剧名家杨小楼的《挑华车》……一抬眼,被称为“东方小巨人”的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夕阳的映衬下,“正”高举火炬缓缓跑过十七孔桥,到达雅典圣火北京传递的最后一站――八方亭。原来,已经2004年了。(完)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