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还原“千古第一村”流坑历史风貌
admin
2004-06-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项旨在“全面保护,还原风貌”的整治规划正在江西乐安县流坑展开,这个“千古第一村”正在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流坑,坐落在乐安县西南部,被称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化石
一项旨在“全面保护,还原风貌”的整治规划正在江西乐安县流坑展开,这个“千古第一村”正在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流坑,坐落在乐安县西南部,被称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化石”。它占地3.6平方公里,建于五代南唐,距今1000多年。流坑村如今拥有800多户、4000多人口。村民主要姓董,自称是中国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后代。千余年间,国家和民族经历治乱盛衰,但这个村子的董氏家族凝聚不散,支系分明、子孙繁衍。
鳞次栉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古旧风雅的匾额楹联,众多的谱牒和名宦硕彦的掌故佚闻……在中国,像流坑村这样凝聚如此丰富的古典风貌、建筑气势、文化积淀、历史遗存的村落也是极为罕见。
流坑2003年11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联合编制的整治与规划设计方案正在流坑进行。方案就村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和遗址景点———大宗祠遗址及文馆保护区进行整治。
大宗祠是村中形制最为考究的建筑,尤其是其前院的三座牌坊不仅在景观上有不可忽视的标志作用,在村民心中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大宗祠遗址及文馆保护区的整治与设计,目的在于按照“全面保护,尊重历史,还原风貌,突出重点”的原则,尽可能地展现流坑区域建筑和遗址的历史价值。
流坑住宅建筑的形状和结构,是中国古代江南民居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宅第,又俨然如微型城堡。
这里自古便统一规划,全村道路由横七竖一的棋盘式街道和密如蛛网的小巷组成,令专家称奇的是,流坑庞大的古建群体,布局井然有序,整个好似一座严整的城池。另外,流坑整个村庄阳宅基盘座南向北,这在中国古代农村中并不多见。
在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历代流坑村民和各地的能工巧匠,建造出众多的建筑艺术精品,至今仍保存着明清建筑270余处,尤其难得的是,整个村庄的平面布置,屹立巷口兼具安全防卫、登临远眺、歇息避雨、敬神祈福诸功效的门楼,共墙连体、门门相通、规模庞大的建筑组群,外砌高墙围护、内设天井照壁、厅堂悬匾镌联的明清邸宅,造型各异、精工装饰的文化、宗教、纪念性建筑,使人置身于浓郁的古文化氛围中。
流坑的联匾、木雕、砖雕、石雕、壁画、彩绘,林林总总,数量众多。历史上全村有32人中进士,文风极盛,人们现在在村中仍到处可见历代官宦绅商遗留的广宇大厦和纪念他们的牌楼祠堂。全村共有270余处古代建筑,其中牌坊楼阁26座、祠堂50多座。全村现存木匾170余副、墙匾360多副。如著名书法家朱熹为董德元所书的“状元楼”匾、刘绎所撰的行楷长联,还有不少清代隐逸书法家董士标的作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