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文化生态"构筑云南独特人文景观

admin 2004-04-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多年以前,当阿细人赤脚在滚烫的田野上跳跃劳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不停的跳跃动态会成为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更没有想到在搬上舞台以后,会为贫困的阿细人改变生活,成为今天云
多年以前,当阿细人赤脚在滚烫的田野上跳跃劳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不停的跳跃动态会成为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更没有想到在搬上舞台以后,会为贫困的阿细人改变生活,成为今天云南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的重要内容。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人文景观,其中许多都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因此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并加以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文化产业已经滋生出新的经济力量。   按照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的想法,要让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是较好的手段,它可以充分发挥云南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样、生物资源多样的优势,分阶段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区,使之成为旅游观光热区和保护、展示、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组于1999年底"破茧"而出,争取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后,首先选择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邱北县仙人洞村、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月湖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巴卡小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南碱村5个村作为试点。同时项目组根据每个试点村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如腾冲县和顺乡的建设目标定位于文化遗产的整理、恢复和保护;景洪市基诺乡巴卡小寨定位于基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邱北县普者黑仙人洞村则是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对民居、民风、民俗的保护和开发。经过三年的努力,各试点村均取得显著的成果:通过建设生态村保护了民族文化,同时又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作为"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三乡也有同样的发展经历。可邑一带至今还流传着《阿细跳月的由来》、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等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在生产生活方面,村里日常生活还保留着石磨、织机等一整套传统生产生活工具。从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来看,当地仍旧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生态民族文化;而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都很低,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   2000年初,有关专家、学者到可邑村考察,确定了将可邑村建设成为"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目标。经过两年的项目实施,可邑村村民的参与意识被激活了,他们不仅成立了阿细文化开发中心,负责村寨文化建设和发展旅游,还组建了150人的阿细跳月队,每逢节庆或村里来游客,都出来表演助兴。久而久之,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仅2001年至2003年,可邑村通过"阿细跳月"就获得了2万多元的收入,这对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特困村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同时,随着"阿细跳月"的成熟,它以诱人的风采走出云南,走向北京、上海乃至全世界。它已经成为彝族共同的艺术瑰宝,享誉全国和海内外。   云南大学教授彭多意在见证了可邑村的变迁后说,云南的文化产业之所以顺利发展,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植根于人民和生活,所以可邑人才能主动把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与外部世界重组,让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实现保护和传承,"阿细跳月"这朵鲜艳的"山茶花"也才能在红土地上绽放光彩。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