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 南京杭州采取措施急救“老地名”
admin
2004-04-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似乎巧合,同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和杭州,倏忽间都对老地名有了兴趣。南京将为老地名“树碑立传”,编写《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杭州则悄然启动《杭州市地名规划》编撰
似乎巧合,同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和杭州,倏忽间都对老地名有了兴趣。南京将为老地名“树碑立传”,编写《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杭州则悄然启动《杭州市地名规划》编撰工作。
并非巧合,大家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身边原本熟稔的一个又一个老地名,已在汹涌的城市化浪潮下不复存在。如果再不施救,城市的历史色彩只会越来越淡。
“潮鸣寺”的故事
湿润的春的气息,穿过窗户扑进杭州市下城区地名办公室。地名办原主任刘炼石,端坐窗边,正在《下城区地名志》中追忆历史,丝毫不为春色所动。不一会,听到一声感叹:“可惜啊!”怎么不可惜呢?刘炼石指着地名志说,下城区撤并的老街巷,1981年前只有57条,1982年至1993年有35条,1994年至2002年有151条,几乎是以“加速度”在消亡。“而每一条老街巷、每一个老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啊!”
刘炼石从小生活在下城区,对这里的老地名了如指掌。当他亲眼目睹一个个老地名消失时,格外伤感。潮鸣寺弄留有他的金色年华:弄边有个潮鸣寺,寺内虽破败不堪,寺外却古树参天,夏天在这里捉迷藏特别惬意。不仅如此,潮鸣寺还颇有典故:宋高宗赵构为金兵所追逐,南逃至钱塘江边的归德院。入夜,忽闻门外喧嚣,仿佛千军万马,正欲逃跑,探子来报,此乃钱江潮声鼎沸。次日,赵构又故作姿态,大笔题写了“潮鸣”两字。于是乎,归德院就更名为“潮鸣寺”。讲完故事,老刘又忿忿不已:“这条有着如此深厚历史的老地名,还不是说没就没了!”
下城区是老杭州比较破旧的一个地方,因此消失的老地名也特别多。刘炼石粗略估计了一下,迄今下城区共有近五分之二的老地名在城市建设中烟消云散。譬如年羹尧曾居住过的光裕里,东园十景之“花灯弦管”所处的花灯巷、夏姓皇后居住过的夏侯巷等等。其实,从整个杭州来看,老地名的消失比例,也差不多是这样。有人说,消失的老地名中,有一些是没什么价值的,但刘炼石却不这么认为:“杭州地名有个特点,就是一个地名对应着一个典故,越老的地名,越有文化底蕴。”
“新老”是这样交替的
日前,南京发起了评选“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的活动,最后上榜的有唱经楼、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凤凰台、赤石矶等等。不愧为“十大遗憾”,听上去都那么古意氤氲,百转千回。“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却仍没法改变这些老地名消失的命运。南京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赵德兴教授说,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浪潮,是新地名不断涌现、老地名加快消失的直接原因。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一年仅新生十几个地名;即使几年前,一年也不过五六十个。近两年,随着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新地名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2年诞生了180多个,2003年更是创下了500多个的纪录。与此同时,大量老地名溘然“辞世”,今年以来南京就废弃了水佑岗、归云堂、娃娃桥、闺奁营、柏果树、堂子街等十几个地名。
显然,这种趋势还没有降温的苗头。南京《2004年老城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显示,今年是南京老城环境整治的决战年,将围绕“两河、两带、三区、四点、五片”进行整治建设,仅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景区就要拆除6.5万平方米,新建6.2万平方米。有关人士预测,随着南京老城区的整治和三大新城区的开发,新地名还将剧增,老地名还将锐减。
赵德兴说:“地名更替就像一部编年史,直观展现其文脉传承。而老地名就是十朝都会南京城市历史的活化石。”保护,自然不在话下。但南京市地名办的林辰也有一肚子苦水:一方面,城市建设中不少地理实体的消失,以及原有街巷格局的变迁,都使老地名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载体;另一方面,一些开发商根本不考虑历史因素,对新建小区随意取名。“保留老地名谈何容易呵!”
为“名”而战
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如此生动而深刻地演绎着。何去何从?有专家认为,现代人不能为古人活着,城市不能因老地名而停滞不前,但又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
有几十年地名工作经验的刘炼石建议,成片的旧城改造往往涉及众多街巷,不妨从中选择一些历史相对悠久、知名度相对较高的街巷名,作为新建小区和小区内骨干通道的名称。比如杭州凤起路中段北侧的十五家园,就涉及十五家园、三角荡巷、文龙巷、文星巷、永康里等街巷,后经比较筛选,最终选用十五家园作为新建小区的名称,小区骨干道路沿用文龙巷,这就较好实现了老地名的文化传承。
问题是,开发商有权为自己新建的小区命名,而地名办只能规范、建议,却不能强制。因此,不少人都强烈建议将老地名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如今,杭州走在了最前面,成为全国第一个编制地名规划的城市。杭州市地名办主任张永仪对规划内容守口如瓶,只说道,杭州地名管理与城市建设明显脱节,《杭州市地名规划》不仅将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现有地名进行管理,还将对历史文化深厚的老地名实施保护。与此同时,杭州市领导已经不再提“旧城改造”,而是说“旧城综合保护”。点点滴滴,刘炼石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老地名有希望了!”
消失的,永远无法挽回。而用文献形式把老地名记录下来,挖掘整理其来历、演变和内涵,也不失为一个亡羊补牢的办法。据悉,南京市社科院与南京市地名办合作的课题《古都印记———南京地名文化解读》已于近日完成。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