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艺术之宫”堪忧 中外专家联手保护芦笛岩
admin
2004-03-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桂林芦笛岩开放已有40余年,一些衰老的迹象开始无法遮掩:钟乳石颜色变深、长出青苔等植物。目前,中国和斯洛文尼亚的洞穴专家们正在联手寻良方,以
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桂林芦笛岩开放已有40余年,一些衰老的迹象开始无法遮掩:钟乳石颜色变深、长出青苔等植物。目前,中国和斯洛文尼亚的洞穴专家们正在联手寻良方,以留住芦笛岩的美景。
去年8月23日,一场“天籁音乐会”在芦笛岩水晶宫举行,同时还进行了灯光音乐宴会。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等11位专家立即提出了异议,联名写了《严禁在桂林市各类旅游岩洞中举办音乐会、宴会之类活动的建议》,引起了桂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报去年11月23日曾报道)。同年,设在桂林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便开始对芦笛岩进行长期观测。专家在洞口外、洞内的不同部位分别设置了八处观测点,监测空气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氡及放射性、气流、照明等要素,每五天测量一次。同时,对离芦笛岩不远处的一个未开放的洞穴——大岩进行同步观测,进行比较。
3月24日,来自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的专家们,在中国专家的陪同下考察芦笛岩,记者随行采访。
十几年没进芦笛岩,记者感觉已和原来大不一样。记忆中芦笛岩内湿漉漉的,行走时头上常被洞顶的岩水滴中。可3月24日洞外阴雨绵绵,洞内却一片干爽,洞顶已无水可滴。一些景点的钟乳石,在灯光的照射下青苔长势很旺,最明显的便是出口处的“雄狮送客”景点,石狮头上居然长出了“绿毛”。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洞穴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海告诉记者,经过半年多的初步观测,专家们发现,大岩保持着原始的恒温、恒湿,气温变化不大;而游客较多的芦笛岩温差较大。而温度偏高,湿度偏低,都很容易引起景观的风化破坏。目前,芦笛岩内不少景点的水早已干了,管理人员不得不人为地抽水补进去,可由于水质不一样,对钟乳石也会产生破坏。
对此,专家们建议芦笛岩景区管理处,在芦笛岩内不要使用热量大的聚光灯,改用散热量低的冷光源灯;在洞口安放鼓风机,将进洞的游客先吹吹,避免衣服、鞋底带进新的细菌和植物种子。
专家还要求,对于非典期间在洞里安装的鼓风机,应立即停止作业,因为这对洞内的自然气流构成影响。
目前,芦笛岩内大部分灯都换上了冷光源。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