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大学未名湖濒临干涸 仅靠人工蓄水缓解饥渴

admin 2004-03-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伸手触底未名湖渴了  3月12日,一条小涧由西向东缓缓地给北京大学未名湖蓄水。但是蓄水的水源并不是来自万泉河---北大所有水系(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水系)的唯一水源,万泉
  伸手触底未名湖渴了   3月12日,一条小涧由西向东缓缓地给北京大学未名湖蓄水。但是蓄水的水源并不是来自万泉河---北大所有水系(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水系)的唯一水源,万泉河现在还处于治污过程中。因为水源被切断,未名湖北面的红湖已经全部干涸。"未名湖的水源只能靠人工蓄水维系。"北京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孙先生这样介绍。这使得这个"北大人心中的海洋"有了干涸之虞。   未名湖面几乎触底   如今“喂给”未名湖的涧溪给水量并不大,只能用“涓涓细流”来描述。在涧溪流经的桥上,一位北大的老教授停下自行车,在桥的两侧来回看了足足5分钟,他不停地向路人打听:“这水以前应该不这么流,也不像这么浅,到底咋回事啊?”没有人给他确切的答案。   湖边的岸礁因为水位的明显下降而显眼地裸露着,苍白、突兀。“翻尾石鱼”是未名湖中著名景点之一,而现在它却整个暴露于湖面之上。岸边的椅子上少有歇脚赏景者,只有已被明显风化、最近装饰了红色小窗的博雅塔在静静地守候着未名湖。   屡次濒临干涸的未名湖现在的水深不过30厘米,好奇的路人用手或脚即能触及原本深藏在湖水下的“脊背”,夕阳下仿佛“干瘪”了的未名湖面被几阵冷风吹起了鱼纹,全然没有了少妇般的柔情,感觉有些生硬了。   在附近上初中三年级的李雨,放学后骑车溜进了北大。李雨捡起路边的一块小石子打水漂,但是石子没有飞多远,就嵌在了湖中央。这时路过的一名北大学子对未名湖现在的干涸不以为然:“每年春天消冰的时候,学校故意让湖水下降,以便清除湖中的杂物,然后再慢慢蓄水,这是每年这个时段的惯例……平时未名湖的水位不像这么低,‘翻尾石鱼’只看得见鱼头和鱼尾。”去年2月份记者来到北大时,确实看到未名湖积上了厚厚的冰,冰面比现在的湖面高得多。   干涸之虞源自万泉河   3月9日,北京某报报道说“未名湖最近面临干涸之痛”,文章说“由于水量减少,湖已见了底,淤泥中也长出了不少杂草,随处都能看到白色的河蚌壳,浅浅的水面上还漂浮着死鱼。”北大学子将其转贴在了北大校园的“一塌糊涂”BBS论坛上,当即成了热门话题,但是回贴的10多名学子竟然都认为这是“大惊小怪”,一名叫“剑敛于鞘”的网友写道:“这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吧?”   “这确实是多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了。”记者在北大宣传部和园林科得到了类似的答复,宣传部副部长孙先生有些无奈,“缺水是整个北京城水系的问题。原来作为源头的万泉河近年来污染严重,未名湖、红湖、荷花池等北大水系全部受到波及,我们不得不切断水源,现在万泉河正在整治过程中,诸如未名湖的水源只能靠人工供给,否则未名湖会成为一潭死水。但是目前水量有限,只能慢慢补给,因此你现在看到的湖水水位确实很低。”至于现在的水源究竟取自自来水还是其它地方,孙先生没有给予正面回答。   孙先生提及的万泉河整治是北京市河湖办公室牵头的“万泉河治理工程”。源于海淀万泉庄的万泉河,历史上因容纳了京西众多泉水而得名。万泉河由南向北流经海淀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石桥,穿京包铁路汇入清河,全长9.5公里。河水平日用来浇灌周围绿地,汛期承担着21平方公里流域内的城市排污任务,它还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唯一的补给水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万泉河风光不再。万泉河周边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使它成为一条臭水河。治污工程开始时,河道内淤泥已厚达0.5米至1.2米。   据了解,万泉河治理工程耗资7280万元,由北京市政府和海淀区政府共同出资,目的就是要让流经北大、清华、圆明园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万泉河变清,让与之相连的圆明园福海、北大未名湖成为一池碧水,治污工程已于2001年4月18日全线开工,原定于当年年底全部竣工。但到现在,工程仍在进展当中。是何原因,北京市河湖办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   孙先生向记者透露说,这次全国两会,北大有关人士已经提交了“未名湖缺水问题”的提案,希望人大能够审议,尽快给出解决方案。   未名湖北侧的红湖没有一滴水,已经成为长着杂草和乱石堆砌的凹地。如果水源问题仍然不能解决,不知道将来的未名湖是否会成为今天的红湖。   未名湖是北大人心中的海洋   未名湖究竟何时能恢复“一湖清泓”依然尚未可知,但北大的师生是决不愿意未名湖干涸的。   40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臧棣就是其中一位。1986年臧棣主编的《未名湖诗选集》被认为是北大诗人的“经典读本”,它甚至促使一些人走上了诗歌道路。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1992年,北大社会系1991级的许秋汉坐在湖边伴着和弦唱着自己创作的《未名湖是个海洋》,这首校园名谣被传唱至今。   臧棣在北大中文系读了10年书,教了8年书,18年里他几乎每天都去看未名湖。“我每天早晨都围着未名湖跑步,下课的时候我和很多学生一样,在湖边谈恋爱,未名湖就像一个紧张学习生活的后花园。工作之后,我仍旧保持着看未名湖的习惯,但和之前做学生时不同了,看未名湖的时候增加了一种神圣和崇敬的味道,觉得像去看一个老朋友……”   他听说过,每年7月都有毕业生从石舫上跳入湖中,演绎着一次“来了又走了”的庄重的告别仪式。“未名湖是很多北大人的精神寄托。”   “要是有一天,未名湖真的干涸了呢?”   “我有首诗能回答你的问题,———她会引起我们的怀旧/让我们涌出眼泪/就会让她永远不会干涸。”   未名湖   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和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   上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买下此处作为校址。在设计修建燕大校园的过程中,燕大校方对未名湖一带的旧景观进行了整理修缮,并增设新景,形成了今天的未名湖景区。据说,当时为未名湖取名时有很多参选名称,最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以“未名”称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以“一塔湖图”(一塌糊涂,实指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来概括燕园的风景,语虽诙谐,却也恰当。湖光塔影,可说是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