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成都离“园林城市”还有多远

admin 2004-03-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早在1992年国家建设部就开始在全国评选“国家园林城市”,2003年又开始评选“中国最佳人居城市范例奖”。成都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曾因府南河工程获得过联合国颁发的“
  早在1992年国家建设部就开始在全国评选“国家园林城市”,2003年又开始评选“中国最佳人居城市范例奖”。成都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曾因府南河工程获得过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等多项奖,但遗憾的是它现在还没达到省级“园林城市”目标。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树   近三年,成都市城区道路扩建改造,过去的大树纷纷移走或“砍倒”,城市中心区很难找到“绿树成荫”的风景。   在成都只要你谈树,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出租车里,都能找到知音。大多会叹息:这些年成都的树是越来越少了!大多数人比你还疑惑:修路怎么就非得砍树?   据《成都园林志》记载,1989年时,成都的主干道如蜀都大道、人民路、金牛大道行道树和次要街道如解放路、红星路、新华大道、东城根街、建设路、望江路等,主要由刺槐、银木、女贞、悬铃木(成都人称为“法国梧桐”)等树种组成,那时悬铃木胸径已达到30厘米左右。成都从上世纪50年代起规划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行道树,至1998年南北走向的人民路(人民南路、北路)行道树为雪松、银木、女贞、悬铃木,达599株;红星路(一至四段)行道树为悬铃木、榆树、女贞等,有6734株;东西走向的蜀都大道行道树为女贞、银木、悬铃木等,有5991株;新华大道行道树为海桐、悬铃木、银木等,共7947株。当年成都已形成纵横交错、郁郁葱葱的林阴道格局。   然而,近三年改造红星路、新华大道、东城根街等路段,将几千株胸径达30厘米左右的悬铃木淘汰;解放路大部分路段的大树也被“砍光”。这几条扩建后的主要街道并未将移走的大树移栽回原地。如今路是扩宽了,两边还建起一些漂亮的大楼,但没有绿荫的大街明晃晃地让人觉得步入了钢筋混凝土森林。   今年80高龄的盛婆婆在铜丝街住了一辈子,她告诉记者,从上世纪60年代起,这条路上的“法梧”就陪着这些街坊的人们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如今出门就是树的日子再也没有了。小时候她家在桂花巷,那条巷子几乎家家门前都种着桂花树,桂花开的时候,整个巷里都香透了。   成都园林局绿化处的一位同志说,许多街道不是没有树,而是感觉不到树,因为大树换成小树,一些双层的行道树改成单层。遮荫面由几平方米的大树,甚至是那些遮荫面能达几十平方米的“法梧”,换成了目前遮荫面仅一平方米左右的小树。   扩路为何容不下老树   道路建设方称:建设需要移走大树。   2月24日,盐道街、指挥街的“法梧”又被砍了,仅有的几棵老槐树也被砍了。施工人员称砍树是扩路改造地下管网的需要,砍树是上面批了的。   之前,记者曾到成都市建设局了解,他们的理由是“移走大树是建设需要”。理由是多方面的:因为大树影响视线;因为扩建道路的行道树有新设计方案;因为悬铃木是落叶树种,不便于清扫;道路工程承建方只种这些小树。   扩路修街就真的容不下老树?这是一个人们普遍疑惑的问题。   3月1日,记者在市园林局采访时也试图想弄明白其中的缘由。   市园林局一位同志告诉记者,这些中小街道的行道树正好在规划铺设管线上,只好移走。但当记者告诉他不是移栽而是砍伐时,他有些不相信。记者问为何不能路修好后再移回那些大树?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过去人行道五六米,现在把人行道让给了车道,只剩下一两米,还得留上盲道,哪里还有大树存活的空间?许多路段的人行道都成了停车场,树的间距小了就没法停车,许多时候政府都只能保证畅通工程的需要。   成都市园林局规划处的一位负责人说,扩路将人行道仅留下1至2米的做法,也就限定了扩路只好将古树、大树“圈”起来,但即使留在路中央作“隔离带”也并不影响行车,“似乎城市道路也得像高速公路那样才叫现代化,只顾畅通而忽略人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一个观念问题。”   去年,记者曾在遂宁新扩建的大街上看到“占道”的老树并没被移走,而是在路中间加上护栏。成都也这样做过,如扩建宁夏街时也“刀下留树”,但当老百姓的呼声平息下来后,“圈”在道路中间的树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移走了。   长沙市2000年扩建“五一大道”时也面临着“砍”上千株有着40年树龄行道树的问题,面对群众的呼声,当时的长沙市委书记到现场定下“绝不能死一棵树”的原则。一年后路建好了,被移走的树又重返家园。   其实,还有许多城市也都遇到过城市建设移树的问题,大多都能做到“移一还一”,而江苏扬州则不仅保证“量”的一棵不少,还要保证移栽树木的“质”,比如一棵10岁的树移走,补种树时,得根据树的年轮来定,如补种一岁的树就得种上10棵。   只见“绿数”升高不见绿树长大   200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6.5%;200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24%;2003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市中心人均公共绿地5.2m2,市区人均公共绿地6.5m2。五年来成都市兴建小游园和绿化广场共62个,游园面积115.7公顷。   就这些数据而言,不能不说成都市近两年在大幅度增加绿地。但为何人们感受到的是与之相背离的呢?   只见绿化数字升高不见绿树长大的问题,成都市园林局一负责人说:“这几年不是没有种树,绝对数肯定是增加了,只能说相对数没有同步增长。在成都二环路以外就能看到大量的绿地。”   群众的说法是,无论数据多高,只要看看街上的树,你就知道成都的绿化工作做得怎么样,绿树还有多少。   四川省古典建筑园林设计院庄裕光教授的看法是,过去一些有特色的街头园林和绿荫如盖的参天大树在道路改造时被移走,将一些主干道和商业街道已成参天大树的法国梧桐淘汰,而新栽的树种,很难在两三年内见到绿化效果。近年改建红星路步行街、春熙路步行街、琴台路以及新建的一些小区游园基本上是“广场景观”的定式,注重硬质铺装,以及雕塑、喷泉的建设,多以观赏性的植物和小品为主,注重草坪忽略“绿荫”,制约了城市绿荫空间的拓展,这座城市带给人的感受便是缺少树木,也就缺乏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是许多城市的通病。   对目前成都市对外公布的:中心人均公共绿地5.2m2,市区人均公共绿地6.5m2的这一指标,省建设厅风景园林处的负责人说,成都市的几项绿化指标均未达到国家、省“园林城市”标准。   得天独厚但未“行道成荫”   1997年成都和上海的绿化水平在一个起跑线上。到了2004年上海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并获得“200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人均公共绿地9.16m2。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城市绿地在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中即有记载。李白诗有:“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陆游诗:“沟水浸新月,街槐生碧烟”,对成都的街景作了描述。杜甫诗:“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荫”,亦是当时成都锦江、浣花溪边桤木的真实写照。清康熙57年建满城,旗人在街道、河岸、宅院种植榆、槐、柳、杨等乡土树种和花木,四季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如今,成都还尚存名木古树千余株。   成都有许多以花木命名的街道,如槐树街、梨花街、柿子巷、白果林、冻青树、泡桐树街、倒桑树街、竹林巷等,至今还沿用着。不过,人们再也找不着那些树的痕迹。   《成都市园林志》中记载:1953年编制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公共绿地定额参照前苏联标准采用每人12m2;1958年、1963年规划人均公共绿地8m2;可见,成都四五十年前规划的人均公共绿地8m2的理想至今还没实现。   实现人均公共绿地8m2、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是否是一件极难的事?3月1日,记者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省建设厅园林处。   风景园林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无论是气候还是水土对植树造林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着园林建设的传统,温度、空气湿度,使得树木成活率很高,但是与全国其它城市绿化工作相比,我们做得实在还不够好。   市园林局绿化处负责人告诉记者:1953年成都和上海一样,人平公共绿地只有块鞋底那么大,1993年增至一张报纸那样大,1997年是一张床那么大,约3.8m2。但是在这之后,上海每年以1000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速度发展,而成都每年以70万m2新增公共绿地速度发展,这两个速度是没法相比的。“应当说上海的土地比成都更紧张,但他们重视拆房建绿,以人为本,出行500米就能见一块3000m2公共绿地,而目前成都新建的小游园最多也只能达到几百平方米。如今上海不仅获得‘200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率达到32.1%,绿化覆盖率达到3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16m2。”   成都,离国家园林城市还有一段路要走。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