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显赫的遗存
admin
2004-03-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明清以来,江南大中城市以至小市镇几乎都建有园林,而且大多属私人所有。近代以来,太平天国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和天灾人祸毁坏了不少名园,经济凋蔽和城镇衰落也使私家园林日趋
明清以来,江南大中城市以至小市镇几乎都建有园林,而且大多属私人所有。近代以来,太平天国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和天灾人祸毁坏了不少名园,经济凋蔽和城镇衰落也使私家园林日趋萎缩。解放后,所有制的变革使私家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保留下来的园林不是成为公园,就是改作他用。个别幸存者,或是私人住宅附属的小园,到“文革”期间也被彻底清除。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名园由政府接管后得到精心保管和修复,有的已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已经废弃或移作他用的园林得以恢复,新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应运而生。
古代园林往往是在职或退休官员的专利
中国古代各地都有园林,为什么江南的私家园林特别多、格外精、最有名呢?
首先当然是江南经济文化发达,高官多,富人多。建筑和维持园林都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并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承担。大型园林的建筑和拥有还需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因而往往是在职或退休官员的专利。
文化的发达也体现在官员和富人都有比较高的文化,在浓郁文风的熏陶下,即使是一般富商也会附庸风雅。在私家园林已经普遍的情况下,是否拥有园林就成为能否跻身上流社会的标志,有了私家园林才能接待文人雅士、诗人画家、海内名流。例如,扬州的大盐商无不在私宅构建园林,或者购买现成的园林,并吸引了大批书画名家和学者。不少园主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往往亲自参与设计。一般园主和经常出入园林的文人,对建筑和布置的要求都很高。园林中大多建有书房、画室、藏书楼,用来收藏名人字画、古玩奇珍、工艺品。
小小天地中造山造水,园林成为艺术品
明清以来,江南大多数地方的人口相对稠密,耕地开发殆尽。加上长期保持社会安定,天灾人祸较少,城镇繁荣,街市房屋密集,土地价格极高,并且很难获得。因此,私家园林能够使用的土地极其有限,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设计构建,园林的平面往往很不规则,无法按照传统的、已有的模式建造。江南的大多数城镇远离天然山川,处于平原水乡,但园林不能没有山水,所以无不人工堆积假山,挖湖筑堤,引水成泉。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自然山水的效果,自然需要高水平的设计和施工,因而也形成了江南园林精巧玲珑、一步一景、虚实相间、以虚拟实、分合自如的特色。
江南有大批能工巧匠,大批园林的不断建筑与维修为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工细作使园主的文化情趣得到体现,也提高了这些园林的文化含量。园林中一般都配置木雕、砖雕、石雕、竹雕、碑刻、盆景、楹联、匾额、屏风、摆件、绣品、文房四宝等,与人造山水、建筑、花木浑成一体,构成一件件完整的艺术品。
晚清的园林还安装了抽水马桶等“洋货”
晚清以降,江南与上海等通商口岸联系密切,得风气之先,有的园主还有出国留洋的经历,或接触了西方文化。从那时起,一些园林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马口铁、大理石、瓷砖等新型建材,安装了自来水、抽水马桶、电灯、电话,有的还建起了西式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新景观,在国内传统园林中独树一帜。
可见,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不是偶然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产生和支撑私家园林的条件不复存在,它们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园林作为公园不利于保护
现在,残留的古典园林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一般都已得到恢复,甚至已在旧址重建。但是,这些园林的命运还是不容乐观,有的正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破坏。所有的园林都成了公园,像苏州拙政园、留园这样的名园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却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接待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而另一些地处偏僻、名气不大的花园又游人稀少,无法维持,只能增加商业成分以招揽更多游人。这些园林本来都是私家的,全部设计和设施都是为少数人安排的,现在游人川流不息,前呼后拥,根本体会不到当初的意境,也显示不出中国园林的神韵和魅力,而且对建筑物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我以为,对优秀的古典私家园林,我们应该视其为文物、文化遗产,恢复其私家园林的功能。对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名园,要以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实行高票价预约参观,专业人士特约参观。一些小的园林可以由私人或机构、企业在承担切实保护责职的前提下长期租借,由主管部门定期检查督促。
同时,我们还应有针对性地兴建或维护城市公园(包括新建的仿古园林)和游乐场所,为外来游客和当地民众、中小学生的游乐活动提供服务。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