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城市的个性与神韵
admin
2004-03-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最近从报纸上看到广州市芳村区要建芳村“外滩”或广州“外滩”,这个设想是要在江边“建哥特式建筑,比如教堂、塔楼等,让十里长堤充满欧陆风情”。 欧陆风情不仅是中国
最近从报纸上看到广州市芳村区要建芳村“外滩”或广州“外滩”,这个设想是要在江边“建哥特式建筑,比如教堂、塔楼等,让十里长堤充满欧陆风情”。
欧陆风情不仅是中国大城市的流行外观,
甚至到县、镇、村,我们也可以看到种种“表皮粗糙”的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建筑,与半坡人式、河姆渡式的茅草房,明清式青砖黑瓦的农居,以及火柴盒式的简易水泥楼房错落交织在一起,凸显出智力发育不良的症候和心气浮躁的病态。用石膏、假石柱和假青铜打造出来的希腊式城市墙体,则逼退了人们试图探寻中国城市历史与灵魂的视线。
从广州市的“国际化都市”目标来看,引入一些外国建筑样式未尝不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广州从宋朝开始,特别是清末民初,在城市建筑方面一直有中西合璧、华洋拼贴的独特风格。所以芳村区在其所辖的珠江堤岸搞“欧陆风情”,从与对岸的沙面欧陆建筑群相呼应的角度来看,也不是一定不能做的。
只是我们再往下看,越秀区的江岸、东山区的江岸、天河区的江岸,总体上都呈现出“欧化”特征,但在高度上比“原版”高了许多倍(大概是因为土地昂贵),有点像哈哈镜中的变形体。我们广州人目前只有这一个“一江两岸”的核心景观带,然而乘船逆水而上,我们感觉好像不是穿行在中国广州,但显然这里绝不是欧洲巴黎,最终,觉得好像是穿行在一个为拍摄电影而搭建的只有表面文章的“片场”。
我们从媒体上还得知,孙周导演的广州申亚宣传片中,会有西关大屋、陈家祠、户户插花的寻常小巷、龙船、渔家姑娘的荔枝湾(当然,还包括一个“现代化”的广州),希望用这些“意象”和“概念”去打动评委们。可是这些“本土意象”仍然只是“意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非常“具象”地生活在“欧陆片场”当中。
“殖民地时期”和“租界时期”的亚洲城市,有不少欧式市政建筑、私人别墅和军事堡垒,这些都是欧洲人为了治疗他们的思乡病而建造出来的,同时也是为了体现帝国统治或“治外”统治的权威。我们现在在城市和乡村广置“欧陆风情”,当然也是有着内在的心理诉求。我们的病是文化上的自卑和虚无,以及暴富之后的盲目炫耀。“欧陆风情”便是这样一剂文化泻药,把自卑的积毒与暴富后的火气一泻了之。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是十全十美的,也不赞同中国建筑全盘复古、全盘本土化。但以本土风格为主轴,大概会是争议不多的。中国古典建筑中有很多优美、合理、独到的风格和理念,就广州来说,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是核心景观带设计上)如何把传统的岭南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理念和谐地搭配起来,如何告诉大家这里是岭南文化的中心,这里是一个中国的岭南的城市,而不是什么“欧陆”,这是对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者的一项严肃的水平测试。
城市建设出现败笔、遗憾,缺乏神韵与个性,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国人的审美水平有问题,而是城市建设中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足。学者、市民们的理性意见,显而易见的人性标准,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思想,本土文化的个性特征,都不是很难找到的,关键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是否能让专家、市民充分参与。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