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需要“空城计”—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建议

admin 2004-03-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年来,北京的城市改造和建设速度惊人,一年一个样,天天有变化;建设加快了,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这是好事,是难得的成就。然而,有一点却差强人意,那就是旧城的改造。近几年
近年来,北京的城市改造和建设速度惊人,一年一个样,天天有变化;建设加快了,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这是好事,是难得的成就。然而,有一点却差强人意,那就是旧城的改造。近几年北京建设进展最快的,也就是在老城区。老城区本来就空间狭小,人口拥挤,现在还要一个萝卜顶一个坑,拆掉一套平房非要插上一座高楼不可,这就大大增加了人口密度,从而更为拥挤了。虽然改造后马路拓宽了,市容面貌改观了,环境条件也改善了,但同时楼也高了,车也多了,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了。现在还仅仅是开始,待老城区全部改造完成后将是什么样子,是不堪设想的。 中心聚集模式受挑战   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个目标是对的,而且还嫌有点迟。现在一个紧迫的问题是,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大都市?诚然,没有高楼大厦,北京就不可能是大都市,更不可能挤进国际大都市的门槛。但是不是遍地插高楼就一定是国际化大都市呢?那可不一定。就目前高楼大厦的数量和规模来说,北京、上海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难道现在它们就是人们认可的国际化大都市吗?显然,还有些勉强。   关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方针、路线和模式,需要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来确定,显然不能走国外的老路。道理很简单,主要有两条,一是时代不同了,二是北京不是巴黎。就前一条来说,城市文明的兴起到现在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过程中,尽管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是向心的,即中心聚集模式。但是,到了现代,这一规划思想受到了挑战。尤其是二战后,工业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促进了大规模的人口集中和城市膨胀,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环境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开始有所改变,从而出现了一种离心趋势,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化运动。近10多年来,受人本和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城市规划理论也开始发生某些转变,并逐渐向着聚集与分散相平衡的模式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北京就不能再简单地模仿西方的大城市了,而应该看到世界城市发展的潜在趋势,跟上潮流,而不要抱着落后的观念和模式不放。就后一条来说,首先要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不是国外的首府。在世界文明体系中,东、西方文化是有着质的区别的,而中国正是东方文化的主要载体。 北京市情:三大突出因素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理应是东方文化的浓缩和典范,更何况它本来就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作为几代都城,有着豪放的皇家气派。其主要体现在,规模宏大的皇家庭园,平坦而舒展的城市空间,方正而宽阔的街道格局,以及主次分明而又柔和协调的色调,并不仅仅限于规划界常说的故宫、中轴线、棋盘街道和四合院。西方人不太理解中国文化,常常强调一些有形的东西,对故宫和四合院很感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人应该认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要理解它的精神内涵,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果我们自己的规划人员仅仅满足于跟着外国人起哄,人家说什么好你就重视什么,则会丢失很多重要的东西,尤其是灵魂。有人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能体现出本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城市,很难成为世界城市之林中的大都市。我们经常说要符合中国国情,那么中国的国情到底是什么呢?除了自己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是,人口众多。就这一点来说,作为首都的北京,人口规模不可能控制得住,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城市。还有,北京也有自己的市情。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地处内陆,而不像世界其他大都市那样大多在沿海或河口。海洋和河流水体是城市生态很强大的调节器,但北京没有这些。能够调节北京生态最有效的因素只有风和流动的空气。在城市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脆弱的生态环境就成为北京的一根软肋,这是对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最大的挑战。综合起来说,深厚的文化传统、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北京的三大突出因素,是不同于巴黎或其他国际大都市的。 建议:引入空心化规划理念   根据上述三大突出因素,再考虑到前面所说的现代国际大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离心趋势,建议北京引入空心化的规划理念。   所谓空心化,就是指在内城区拆迁改造的过程中,原则上只拆不建。这要分几种情况。第一,故宫、国子监、雍和宫等历史文物地带,要进行认真的保护,不能动。第二,国家及北京市的行政管理机关维持不变,但不能趁周边拆迁之机扩展地盘。第三,大型商业服务区可以进行升级改造,但要严格控制数量,宜少不宜多。第四,成片的且状况良好的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四合院及其他故居,应进行有效的保护或维护,但其内的居民应迁出。除上述四种情况外的其他各类建筑和单位,尤其是民宅,一律拆掉腾空,用于绿地和道路、广场的建设。   这样做的依据,是一个开敞的空间理念。北京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如此之大的城市,就不能再固守向心的规划传统了,而必须引进离心理念。在空间总体形态上,内城区是低地,是开敞的空间,而其外围地带,即地铁环线到四环之间,是高地。这样,就构成一个盆地状的空间形态。当然,这个盆地的四周,尤其是西边,还应开一些缺口,以保持内外空间的联通。这样,城市活动的重心,就转移到外围地带,即三环沿线。内城区主要承担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主要发展旅游服务业。四环以外及周边的重点城镇,将成为全市的居住地带。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城市中心区腾空以后,给人以清新自然和富有生机的印象,以改变原有的破旧和拥挤的形象,也会引导人们到外围地区去寻找工作机会和居住场所,而不再迷恋于城里。二是改善交通条件,使三环和四环承担起全市交通干道的任务。三是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将绿地落户内城区,使旧城上通天、下接地,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四是改变以往摊大饼的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周边城镇的发展,建立大北京的发展框架。   说是空心化,实际上并不空。因为很多建筑、设施和功能需要保留。这样,改造后的内城区,大致有三分之一是现有的保留下来的建筑和功能区,还有三分之一是现有的及扩建后的道路和广场,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真正的空地——绿地。   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改造后,将会使内城区充分体现出中国都城应有的文化内涵,以突出皇家城池的历史形象。当然,这样做会损失很多现实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要支付很高的经济成本;然而,内城区的旅游服务业将会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平衡下来,损失也不是很大。如果考虑到长远的生态效益以及城市总体规模的发展和壮大,这些局部的损失就算不了什么了。只要从整体出发,把盘子做大,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一个美好、繁华并富有东方韵味的北京城是会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