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杭州城北的建筑:这些老房子和城市在一起

admin 2004-02-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杭州城北,历来工业发达。京杭大运河穿梭于此,运河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人们古朴而又勤劳。如今,这里大张旗鼓进行开发,那些代表杭州工业、农业、商业历史的老房子也将被改造。这让
杭州城北,历来工业发达。京杭大运河穿梭于此,运河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人们古朴而又勤劳。如今,这里大张旗鼓进行开发,那些代表杭州工业、农业、商业历史的老房子也将被改造。这让我们感到不安。幸好,从杭州文物部门、省市政协委员那儿传来好消息———城北工业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将被保护下来。这里我们选了3处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的老房子,和读者一起回顾历史。   “棉纱巨无霸”通益公纱厂锯齿结构厂房是设计典范   拱宸桥小河路,路两边保留着许多老房子,这里的人仍旧保留着原先的生活传统,倒马桶、痰盂,住木楼、平房。没行多远,我们就看到了一块大大的“杭州第一棉纺厂”牌子。一听我们是来看老房子的,工厂里的老夏领我们进去转了一圈,自豪地讲起了“一棉”的辉煌历史。杭州第一棉纺厂,前身是通益公纱厂。1889吴兴丝商、候补四品堂庞元济和杭州富商丁丙、王震元等募集白银40万两,从英国订购纺纱机器,在拱宸桥畔创建通益公纱厂,1897年正式开工。有纱绽15000枚,工人1200人,是当时的“棉纱巨无霸”!指着门口的建筑和厂房之间的过道,老夏说,这里以前都有木制的天桥,两边是相通的,当时造的工艺非常漂亮。以前门口的房子是办公室,现在用来做医务室了。厂内不少厂房都成锯齿形,外墙已经粉刷一新,看不出多少时间的痕迹。不过一走进去就知道了,里面的建筑都是木结构的。一排排采光窗非常大气,依稀能传递出当初的“棉纱巨无霸”的霸气。“这些锯齿形老厂房现在都在做仓库,100多年用下来都没什么问题。这种锯齿结构现在很多建筑都还在使用呢,也算近现代厂房设计的典范了。”就在这些老房子的旁边,一批50年代造的老房子也依然在沿用,至今完好。据说,通益公纱厂和另外一个通惠公纱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杭州棉纺织业从手工生产向近代机器生产转变。   美丽桑庐传播国外蚕桑技术   我们知道桑庐在小河路附近,但是,在“杭一棉”我们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道桑庐,就连小河路上土生土长的老伯都没有听说过。绕了好几圈,终于在一个裁缝店问到了,桑庐就在离厂不到50米的小巷子里。这座建于1937的建筑堪称中国建筑风格中最新颖美观、高爽亮丽的院宅,至今保存尚好。从大门进入主楼,一幢坐北朝南层高3.3米的二层大楼赫然出现在记者面前。这幢大楼上下各8间房子,外沿11根庭柱拔地而起,支撑屋檐。我们幸运地碰到了住在这里的一位80多岁的陆大爷,他和桑庐曾经的主人交往较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桑庐的老故事,陆大爷都是如数家珍。他拿出一本《杭州文史丛编》给我们看,里面就有他写的关于桑庐的故事。他说,桑庐最早的主人叫汪协如,抗日战争前她在这里造了这幢建筑,打算养蚕用。早年她留学过日本,学的都是日本的养蚕技术,在当时非常先进,房子设计得也非常合理。桑庐的每个房间都有气窗、纱门,桑庐前面就是放养蚕用的工具房,为的是改良养蚕技术,后面是放桑叶的,旁边还有两口深水井,一个食堂,一个办公房。不过,房子刚刚建好那年是1937年,日本人打进来了,当时桑庐旁边除了一片水稻田和桑地,就是些低矮的小平房,当他们看到这么一幢漂亮的楼房时,马上就冲上来占领了。中间的房子就改造成运河巡逻队头目住的屋子,门前有两对石狮子,屋前就是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太湖石、花草、水池等。如今,我们在门前仍旧可以看到漂亮的太湖石。“院子外面的小路直通运河,日本人有小艇在运河上巡逻,他们把收来的东西就堆在桑庐前面的房子里。”陆大爷指着门口进来的地方,这里以前都是大碉堡,机枪架在上面。等日本人走了之后,汪协如再次养蚕,传播国外的养蚕技术。“那个时候,我在杭一棉教书,经常向她请教问题,和她有过多次接触。”这里也是杭州市最早接待解放军的院宅。   “天下粮仓”富义仓运河文化的典型   在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有历代建造的码头、河埠、仓储建筑,以及沿运河两岸的历史街区等等。这里有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天下粮仓”的富义仓就藏身在卖鱼桥附近的霞湾巷。“未拆的绝不能拆,正在拆的要立即停止,已拆的要妥善修复。”几年前,杭州市决定对富义仓进行严格保护。如今,有关部门已经为它申请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我们沿着运河边,好不容易找到了霞湾巷,如果不是门上面写着“富义仓1—6号”,还真不知道这个被拆成乱堆的房子就是富义仓。透过高高的竹围墙,我们看到粮仓只剩下中间小小的一处了,旁边都是砖块、瓦片,满地的建筑垃圾。昔日的辉煌如今早已荡然无存。拆除了一半的房子,破败的庭院,寂静的人烟,似乎诉说着某种无奈,惟有大运河堤岸两棵拦腰粗的老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记者敲开了富义仓隔壁老梁家的门,老梁算是这里的义务管理员,已经住了40多年了。他说:“以前这里经常有民工来偷砖头,青色的薄砖很值钱的。还偷木头、自来水管,后来有关部门贴了条之后好了许多。不过,值钱的东西也快没了。”老梁指着周围介绍,现在运河边绝大部分码头已被拆除。这是运河边剩下惟一的一个古运河码头,也是最后一个古老仓库,有着近200年历史,在清朝它是一个大粮仓,是粮食的集散地。“当时的设计非常好,过道这里就像是飞机的机头,两边是相等的几间房子,像机翼,中间的仓库就是机舱,后面的接待处就是机尾,非常漂亮的。”只是,如今它成了一架折翅的“飞机”。“无论是南货北运还是北货南运,都需要仓库来储存,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它体现了运河文化,并用最朴素的形象,告诉人们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著名学者、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晰说,“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享誉世界文明的两个伟大的人文景观,大运河有实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富义仓遗址公园建设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新建后的富义仓占地10亩,可储存稻谷4—5万石,共有4排仓储式长房,内有碾坊、舂米作坊等建筑。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