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古建筑保护也要创新思路

admin 2004-02-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前,带朋友逛趵突泉,近观泉脉,手拂碑刻,环顾四周郁郁葱葱的绿色,深感这泉池园林永不衰老的鲜活生命力。相反,我市一些古建筑却因缺乏修缮而破败不堪。由此笔者想到一个问题,保
日前,带朋友逛趵突泉,近观泉脉,手拂碑刻,环顾四周郁郁葱葱的绿色,深感这泉池园林永不衰老的鲜活生命力。相反,我市一些古建筑却因缺乏修缮而破败不堪。由此笔者想到一个问题,保护古建筑是否要思路创新? 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是突出城市“个性”的重要课题。包括古建筑在内的旧城风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个性之“根”。一提到山西的平遥、云南的丽江、安徽的徽州、苏州的周庄,人们眼前都会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古镇风貌,它们都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征和不可比拟的品牌魅力。城市的个性根植在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自我演进的独特风格之中,是短时间内无法创造和复制的,这正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之源。济南的建设者也一直在努力保护城市的文脉和古建筑,努力提升城市的个性特色。 古建筑有“死”、“活”之分。 所谓“活”的,是指还在发挥传统的、原本的功能,简言之,过去它作什么用,现在仍在作什么用。如大明湖、趵突泉中的古建筑等。所谓“死”的,就是闲置封存起来,重要的加上护拦保护起来,只可远观,“不准触摸”。但没了人气的古建筑,破败起来速度更快。 通常文物保护多注重原汁原味,追求“一物睹千年”的淋漓之感。如果听说某建筑是迁址、重建的,那份提了好久的兴奋神经便会顿时索然:假古董,没味了!因此,国人为了保护文物,不惜投入巨资修补维护,尽量延长其寿命。但时间拿走的总比留给我们的多得多。 如何尽可能地保护古老建筑、延长其寿命呢?我们也许能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古语中找到思路。 有关人士认为,在使用中保护、展览古建筑,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许多古城镇之所以至今保护完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那里居住生活,居民的生生不息在无形中保护了古建筑。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漓江大研古城,国内外游客至今源源而来,在那里体验民俗,感受远古;而居民们照常生活、居住在作为古建筑的木屋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等,也都是在与时代的同步发展中延续至今的。这种整体保护给我们一个启示,对单体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也应该因地因时地使用起来。我市有些特色古建筑,使用着的大都相对保存完好。如果古建筑以“死”的状态存在下去,那它们离“亡”还有多远? 老百姓的满意、城市的发展要求,自然环境的改善,历史人文的保护,这四方之间的博弈,是考验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我市前段时间已对文庙进行修复加固。但修缮之后,是让它以“新躯”继续承受岁月的侵蚀?还是寻求新的方式加以保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