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专家呼吁:建筑设计应展现弘扬民族风格

admin 2004-01-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日在中国建筑界,对京城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的设计议论得沸沸扬扬,有的认为,外国设计师不凡的想像力和张扬狂怪的设计风格与这座建筑物业主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的
近日在中国建筑界,对京城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的设计议论得沸沸扬扬,有的认为,外国设计师不凡的想像力和张扬狂怪的设计风格与这座建筑物业主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的则认为,洋人的设计是个不亢不卑的方案,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形象,既能代表古老城市的新形象,又可以用建筑语言表达业主单位的重要性和文化性。无论这种特别的设计风格是否与其“门当户对”,实质性的东西是:我们是否值得为成全这种风格付出高昂的代价。 有媒体透露,此方案特殊的外形,使结构实施具有前所未有的难度,这一设计在高度、均匀性、变形、旋转幅度等方面都突破了国家有关的结构规范,材料的选择上只能大量使用现代结构材料中延展性最好、变形能力最强的钢,而复杂的钢结构就意味着消耗大量资金。权威人士承认,建筑物要能抵抗8度地震,不仅结构设计是难中之难,其资金的花费也是十分惊人的。 单从外形看,此建筑物的设计无疑是前所未有、夺人眼球的,有可能成为“世界都市形象”的先声。在中国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当然需要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的好作品,需要风格精彩纷呈,需要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建筑,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财富。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能消耗多少金钱让风格从想像变为现实?据估算,实施这个设计方案需要50亿元甚至还要追加投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说,中国现在并没有富得不在乎这50亿元,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很贫穷,建筑师要有一点社会责任感。 以开放的眼界包容国外建筑师的新观念,以海纳百川的态度接纳他们的新方案,用世界的语言谱写建筑的新诗篇,我们的城市才能越来越美好。但如果碰到个别跑到中国来做大师,花中国人的钱,实现他“语不惊人誓不休”梦想的建筑师,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吴良镛那样,考问这种风格的真实意义。 近来还有一则与风格有关的新闻,在一个开发商沟通信息的会议上,讨论的热点也涉及建筑风格。《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重点推进郊区新城、中心镇建设,要完善发展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明确城镇功能,形成特色风貌,吸引人口集聚,加快“一城九镇”的发展。望源企业董事长季宝红认为,将“一城九镇”分别定为英国风格、德国风格、荷兰风格、澳大利亚风格等等,在整体规划上打破了“千镇一面”的传统模式,建成后,与市区的“万国建筑”相呼应,进一步体现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但如果一些开发商简单理解风格,将风格停留在表象,在设计中照搬照抄,盲目“克隆”,就难免会造成本土文化特质的缺位;建筑如果缺少了文化的传承,就会失去灵魂,就会缺乏生命力。有开发商提及,有的住宅模仿北欧建筑风格的尖顶样式,这种尖顶设计是与北欧冬季多下雪的气候相符合的,而上海下雪天很少,没有雪景映衬,尖顶的韵味就会打折扣。还有开发商认为,应该认真研究海派的石库们建筑,新天地之所以改造成功,就是因为它在激活当代时尚文化的同时,打捞起人们对传统生活空间的记忆。 建筑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表征,有生命力的建筑无一不是独特建筑风格与本地文化传统交融的产物。无疑,各国设计师带来了崭新的设计理念,比如,意大利设计师在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上大作文章,西班牙设计师注重居住社区的人际交往空间,荷兰设计师在设计街道时连孩子们的喜好都考虑到了,这些新的设计理念都是我们应该拿来的东西。但不可排除的是,在新建住宅的开发中,仍有一些开发商一味崇洋,或频频亲自出国考察,或非洋设计师不请,期望能把国外的风格搬过来给消费者一个惊喜。结果往往有二:一是即使惊喜,也是短暂的,因为风格假如没有本土的生活的内容支撑,缺乏地域的民族的文化交融,就是苍白的;二是本土建筑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落不了地,有些地方成了外国设计师的作秀场。 吴良镛曾经这样勉励建筑学博士研究生,希望在他们的手里不要出现不负责任的建筑;建筑要考虑美观,但花多大的代价获得什么样的美观需要认真思索;有的外国建筑设计师到中国来做大师,是我们自己造神的结果。 如此看来,风格,不仅是外在的样式,也超越了内在的文化,它体现的,是开发商对历史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