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需要对人的根本关心

admin 2004-01-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需要对人的根本关心,甚至也包括诸多琐屑的细节。     ■年度纪事   大城市更要关爱小街巷   南昌市投巨资整修市内千余条“小街巷”的消息,在近日央视《新闻
  城市需要对人的根本关心,甚至也包括诸多琐屑的细节。     ■年度纪事   大城市更要关爱小街巷   南昌市投巨资整修市内千余条“小街巷”的消息,在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显著播出。这样的消息让人欣喜之余不免有些叹息———到底还有多少城市在做这样的事情?   到 现在为止,我们的城市依然在全力打造“标志性”建筑,相当大一块道路增长,被“集中”到豪华的广场、气派的迎宾大道以及100年不落伍的各种世纪工程上了。而真正用于大多数人的小街小巷,往往被视为“细枝末节”,暂时后置了。在城市建设的时间表上,仍然是“附带”而言的。大家的热情和兴奋点,多数放在“锦上添花”一端。   从今年8月26日本报推出《关注城市“毛细血管”》特别报道以来,我们忧伤地发现,我们的城市就目前而言,虽然已经空前重视“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关涉到生活方便的“城市细节”上,仍没有太大改观。可能是城市的建设发展千头万绪,也可能是观念思路久已形成,一下子从“管理”位移到“服务”,确实不易。说句玩笑话,谁曾经听说过“城管局”能够易名为“城市服务局”?   不止一次听到一些地方官员抱怨市民素质低,理解不了大搞市容建设的苦心。其实,城市是大家的城市,百姓何尝不解?只是,在堂皇名目下,他们看到了太多的名实不符。   我们当然提倡市民生活的“平等”,我们更强调城市阳光和城市设施的“普照”;但是,我们也深知,要想真正得到改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附:报道记录   2003.08.26A7(一)透视省会小街巷   2003.08.27A7(二)小街小巷不是小事   2003.08.28A7(三)谁建、谁管、谁维护?   2003.08.29A7(四)真的是资金欠缺吗?   2003.09.04A7现场闪回:不应被遗忘的角落      ■入选事件   透视省城交通系列报道   刊发日期:2003年1月24日-1月31日;   刊发版次:1版-3版   事件回放:尽管属于“后发成长”型城市,石家庄的交通状况也和全国大多数大城市一样,日见拥堵了。这组系列文章随机采撷了一组堵车“截面”增强感性认识,而后从各方面分别叙述。   影响评价:“整交”行动整整搞了一个月,那些天,总看到一辆警车呼啸而来、戛然而止,放下一些摄像机,拍摄交通妨害者;后来,就有些理性的味道了,开始实行“错时上班”制度。自行车违章积分制度倒是实行了一阵子,无疾而终———检查成本太高了!   石门补绿   刊发日期:2003年11月23日   刊发版次:6版   事件回放:缺什么补什么。早些年石家庄还是“庄”那会儿,见惯了青青麦田,就使劲浇铸水泥;水泥地面多了,绿色又稀罕了———赶紧补绿,于是,一下子推出22个公园的庞大造绿计划。   影响评价:政府所主导的大规模公共绿地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会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还会因为创造性的植绿而积聚可观的财富。   “绿”最好造到人们的心间。   月季之乱   刊发日期:2003年3月10日   刊发版次:A7版   事件回放:月季是省会的市花。原有基础300万株、去年秋季种了200多万株,3月份一开始,又要给我们再种800多万株。   ———此之谓“铺天盖地种月季”。于是,触目所及,到处是一种模样的类似于玫瑰样的花卉。更有甚者,为完成株数,一些好好的绿地也刨了。   影响评价:矫正了对“美化城市”的美丽误读;提醒了人们经常看着残败的、单调的月季心里发笑;阻止了一句大气磅礴的口号的传播:铺天盖地种月季。   关注省城大气污染   刊发日期:2003年4月1日《省城无法承受污染之重》   刊发版次:A4版   事件回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数据显示,一月份,石家庄市空气质量二级天气只有4天,比去年同期少了1天;9日高达413的污染指数,创今年一月份全国污染指数最高“记录”;在全国重点污染城市排位第三位,仅优于乌鲁木齐及兰州。   影响评价:地形地势先被拿来挡箭;政府随后开始积极作为:出钱若干,关停若干厂,谢绝鸡粪晾晒,等等。   《大石家庄浮沉》特别策划   刊发日期:2003年10月19日   刊发版次:13版-16版   事件回放:石家庄召开了一个叫做“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会。邀来19位国内外城市规划领域专家学者,就石家庄城市定位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谋划省会未来发展走向。   影响评价:幸好这个会没有叫什么“空间拓展”,不过,提到“空间”,总是让人想到当然岛国日本人的拓展———我们认真检视了“大石家庄”的里里外外,更倾向稳步的“扩张”,但愿能为司职其事者提醒。   休门之变系列报道   刊发日期:2003年8月4日-7日   刊发版次:都市时讯C2版   事件回放:凹伏于省会繁华闹市的城中村休门终于开始了全面的拆迁改造。   影响评价:物质层面的告别,往往伴生着文化层面的告别。报道留下了老村庄最后的现实影像,也留下了令人怅然的文化影像。   不过很多情况下,对“文化”的保护,更多夹杂了复杂的利益计较。也难怪,面临巨大的利益调整,仅强调城市改造的正义性已经不够了。公正不能长久缺位。     ■主体评论   要什么样的“城市成长”?   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打量过这座城市。   ———我们关心这座城市在大的时空背景下的定位。尽管我们也明白,一个“大石家庄”,很难完整概括或表达这块土地百万斯民的发展愿望;但是,在愈演愈烈的城市竞争“语境”下,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沿用了“大石家庄”说法。   ———我们更热忱地关注生民在城市里的生存成本、发展机会、权利主张以及生活舒适度。尽管我们也明白,城市化,或者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人文现象,构成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逐渐形成的;但是,我们发出的声音至少可能使当其事者经常保持警醒。   是啊,处于高速成长中的中国城市,在其发展蜕变过程中,多大程度上考虑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很多情况下,一些利益团体往往以堂皇的幌子,多占、甚至企图独占社会资源。各种驳杂影像充斥在“成长”的城市,比如说,曾经激励了一个时代、并且被视为“现代化”标记的塔吊,一个时期以来,竟然成为农民工讨要被拖欠工钱的一个平台、一种选择。   北大教授陈平原惋惜于北京近年来迅速的变化:“面对正迅速消逝的承载八百年帝都光荣的‘老北京’,即便摄影家极力打捞,也只能留下若干历史的残片。”幸好,年轻的省会石家庄,暂时还没有古城风貌消失的难题。但是,城市的“成长”思路却依然强调“迎宾大道”、“大广场”、“标志性建筑”。   从本质上分析,省会,包括省内其他城市,这些年来一直处于一种“追赶”的状态。其所遵循的多是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强调工具理性。尤其可怕的是,“追赶”的心态一旦蔓延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可能会形成极大隐患。北京大学景观设学研究院俞孔坚教授将这种情况概括为“城市化妆运动”。这些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不但没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也与建设可持续、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相去甚远。   那么,我们要什么样的“城市成长”?   早在1933年,在雅典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就通过了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的会议见解,该见解将“居住、工作、交通、游乐”四项活动,列为城镇的四项基本功能。   实际上,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不仅要满足其日常最基本的“需求”,即物质价值;还要有超越“需求”的文化“诉求”,即人文价值。   城市需要对人的根本关心,甚至也包括诸多琐屑的细节。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