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国际化大都市的困惑

admin 2003-12-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B]情迷“国际化大都市” [/B]  新华社消息,重庆市今后十年内将投入6000亿元,新建城区面积60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600万,以全面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杭州市
  [B]情迷“国际化大都市” [/B]   新华社消息,重庆市今后十年内将投入6000亿元,新建城区面积60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600万,以全面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杭州市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目标,高起点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全线拉开了大都市建设的架势,努力塑造杭州的城市特色和大都市形象。   上海要在21世纪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广州欲15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大连力争20年建成“北方香港”;武汉打造“东方芝加哥”……甚至一些小城市也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某县级市市府所在地(镇),居然拥有一个10多万平方米的大广场,据称恰恰比天安门广场少一平方米……   据有关资料显示,5年前,中国曾经有78个城市扬言要建国际化大都市。5年后的今天,已达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约占全国667座城市总数的27%。   “目前,中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然而,这一目标对其中的某些小城市来说是不切实际的。”11月12日,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在大连市参加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大连)复检汇报会上警告说。   [B]何谓“国际化大都市”? [/B]   在中国,“国际化大都市”业已成为一顶给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现有一切奖项,而且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国城市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国际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备条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要想成为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一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二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集中地,其决策辐射面能超越国界;三是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必须具有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畅通;五是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具有全方位开展这些交流的设施和人才;六是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七是常住人口规模和一定比例的外籍居民。   对比以上条件,中国未来将出现几座国际化大都市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说一夜之间就能出现100多座,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   建设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兴野在“2002年中国建筑业国际高层论坛”表示,未来5年,北京累计投资将达8500亿元人民币,使“构建起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的目标提前在2008年完成。北京投资8500亿元,才敢说构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那么有多少个城市有这个实力?   一次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外籍人员对北京市的工作学习和居住环境感到满意,同时,多数北京市民和外籍人员认为,北京市目前尚不是国际大都市。他们所认可的国际大都市中,提及率居前11位的城市是巴黎、纽约、伦敦、新加坡城、香港、东京、悉尼、温哥华、罗马、柏林和维也纳。   就目前来看,纵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没有被国际上认同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他那么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只能是存于我们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B]政绩工程的又一次上演 [/B]   如果上述182个城市中的大多数,只是抱有如此努力的目标,倒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如果真的想一步迈向这个目标,那就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事实上,现在已经有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了:有的城市为扩大规划,盲目圈地,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大量农民失地,有的城市没有能够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盲目扩大规模,造成各种生活资源紧张,后果严重等等。   既然客观条件不允许,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城市不愿舍弃自己的国际化大都市情结呢?这实际是这些城市“肉食者谋之”的结果。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已成了一些领导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工作作风,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好高骛远的虚荣心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国际大都市,还可能被视作‘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其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一位人士向记者诉说自己的困惑。   “城市化无疑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推行的城市化风,无论是动机还是现实意义,都无可非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乃剑研究员认为,“但现在中国紧迫的问题不是讨论要不要城市化,而是如何建设城市化的问题。当前中国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潮,将给人民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   他分析说,由于一些城市建国际化大都市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和靠行政手段突击造城实施的,这将使中国的大城市化有可能出现泡沫化,给农村带来倒退、农业带来衰落、农民带来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即将出现的严酷事实,现在已到了必须理智审视的时候了。   一些业内人士与张持相同观点。他们认为,一窝蜂的“国际化”造城运动,对许多尚很脆弱的城市而言,不但毫无益处,反而是致命的内伤。从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上百万市民的切身利益着眼,“命”远比“名”要显得紧迫和现实。一些城市不顾现实条件一味盲目建设,除了烧掉大把的冤枉钱和加重百姓负担外,得到的不过是一座座“虚胖”的城市而已。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