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聚焦:国家大剧院的看点
admin
2003-12-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31217111121357.jpg[/img][/center] 在北京繁华的长安街南侧,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西边,一项宏伟的建筑工程正在不动声
[center][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1217111121357.jpg[/img][/center]
在北京繁华的长安街南侧,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西边,一项宏伟的建筑工程正在不动声色地紧张进行着。这里将矗立起当代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中国国家大剧院。
这项史无前例的工程,由国务院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2001年12月13日正式开工,预计2004年国庆前完工,2005年下半年即可以进行首演。届时,这里将成为我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以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艺术殿堂。
两代努力 40年梦圆
筹划国家大剧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45年前。早在1958年,中央就已经将国家大剧院批准立项,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抓。但当时由于资金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工程一拖再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文艺界倡议建设国家大剧院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在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写上了“要有计划地建设国家大剧院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文化设施”,使得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正式确定下来。1997年,大剧院建设地点被确定在人民大会堂西侧。1998年1月,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经过近40年的曲折历程,国家大剧院工程终于破土动工。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通过对投标的69个设计方案进行两轮评选、三次修改、多次论证,最终采纳了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完成的方案,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根据该方案的构想,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是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透明的穹顶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外面的天空。整个大剧院犹如“一滴晶莹的水珠”,也有人称它为“蛋壳”。
12月3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根钢梁成功安装,国家大剧院工程最关键的钢屋顶结构全部完成。从明年年初开始,大剧院将迎来更加紧张的建设。包括“蛋壳”安装、内部设备安装、门前大水池和地下停车场的修建等多项工程将同期进行。预计整个工程明年年底完工并开始音响设备调试,2005年5月将具备演出条件。
设计理念 新颖前卫
从设计理念来看,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是从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着眼的,注意氛围的统一,坚持遵守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融合的规范。在保罗·安德鲁看来,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一种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当人们把它称作“蛋壳”的时候,他觉得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而且,同一只真正的蛋比起来,大剧院的外壳不是全封闭的,它展现了一种开放意识,就像一个已经被人敲破的、正准备打开的蛋一样。所以,保罗·安德鲁的设计灵魂是:外壳、生命和开放。
保罗·安德鲁同时强调,他在设计时非常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比如无法进口石料,就选用中国各地的不同产品。在施工形式上也非常有特色:一方面许多工程不是用机械而是用手工完成,而这些手工作业都非常优秀;另一方面,先进的现代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依然在某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座建筑,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下通过这种奇特的有机结合在完成着。这原本会按历史的先后阶段出现的两种不同形态,却同时一起出现在了中国的建筑工地上,所以这绝对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
梦幻世界 美轮美奂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成为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约13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约5万平方米。为满足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需要,国家大剧院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组成,可以容纳近5500名观众。
国家大剧院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身的完美结合体。据专家介绍,它具有以下3大亮点:
亮点一:穹形屋顶无柱支撑。大剧院的屋顶是个半椭圆形大穹体,好比倒扣着的“蛋壳”。其内部骨架由钢结构焊接而成,东西轴跨度212米,南北轴跨度144米,周长达6000多米,其面积之大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场罩住,总重达6750吨,是国内建筑之最。竣工后,整个结构将没有一根柱子支撑,全靠弧形钢梁承受巨大重力。
亮点二:玻璃幕墙透视长街。国家大剧院的椭球屋面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大小不等的有色玻璃组成。椭球体面对长安街部分为一个渐开式玻璃幕墙,形状就像一个逐渐垂下来的水滴形状。晚上,来往于长安街的行人和乘客可以通过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观赏到国家大剧院金碧辉煌的观众休息大厅,而进入到大剧院的观众也可以从剧院中欣赏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
亮点三:露天水池四季荡漾。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置身于碧波荡漾的水池之中,使整个建筑仿佛漂浮于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通道两侧被规划为艺术博物馆、艺术品商场等。当人们走进歌剧院的时候,似乎步入了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为了不让观众在进入的时候过于突兀,设计者还规划设计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观众步行其间,仿佛进入一个由水与现实世界隔开的梦幻境界。
科技领先 世界一流
当人们为新颖前卫充满法国浪漫艺术情调的设计而折服的同时,却不禁对其技术上的难点提出质疑。的确,要把这位法国建筑师的作品从图纸变成现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通过保罗·安德鲁与清华大学的建筑师、设计师的不断讨论和验证,一系列技术难点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在结构方面,3.6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屋面,由1万多块约2平方米大小的钛金属板和玻璃板拼装而成。由于安装角度总在变化,每一块钛板都是一个双曲面,面积、尺寸、曲率都不同。钛金属板的厚度只有0.44毫米,既轻且薄,如同一张薄薄的纸,下面还必须有一个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衬层,每一块衬层也将切割成与上面的钛金属板同样大小,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极大。
在安全方面,国家大剧院3个剧场总共能容纳5500人左右,加上演职人员最多时可达7000人。由于国家大剧院四周被一个巨型露天水池所围,因此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如何迅速将7000人从这个四周被水包围的“蛋壳”里安全撤离,是需要解决的棘手难题。为此,国家大剧院的消防疏散通道最终按1.5万人能迅速撤离的标准设计。其中,在地下3米和7米处,各有观众疏散通道8到9处,它们从巨型水池底下穿过,直通外部广场。观众通过这些通道,能够在4分钟之内全部安全疏散。
在环境方面,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四周是碧波荡漾的水池,柔和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壳体在夜晚将被灯光映衬,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辉映,景色壮观而富有想象力。为了确保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国家大剧院将采用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来解决控制水景相对温度这一难题。这套系统巧妙利用了“地热”资源,通过抽取温暖的地下水,与水池里的水进行热交换,始终将露天巨形水池的水温控制在零度以上。
国家大剧院的内部环境还充满了许多细致入微的人性化设计。从内部装饰到舞台机械、灯光音响等方面都将采用世界一流水准的专业设备,如可进行平面360度旋转和升降的舞台等,这将使观众从中得到前所未有的、与世界同步的、真正一流的艺术享受。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