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保护的哲学思考
admin
2003-12-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中国的中等城市中,像绍兴这样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文景观的古城很少。据粗略统计,在绍兴市境内,自唐以来,共有文武进士2238名,文武状元27名;民国以后,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3名
在中国的中等城市中,像绍兴这样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文景观的古城很少。据粗略统计,在绍兴市境内,自唐以来,共有文武进士2238名,文武状元27名;民国以后,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3名。这个地域面积不到全国千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三百分之一的城市,两院院士却占全国的4.8%。以至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到了绍兴后会发出“士比鲫鱼多”的感慨,毛泽东同志则称绍兴为“名士乡”。
名人多,名人故居自然也多。绍兴城内众多的名人故居和遗迹不胜枚举,周恩来祖居、鲁迅故居(包括百草园、三味书屋和祖居)、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等等。在绍兴市区,有74处国家级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79处文物保护点,更有数以百计的古桥。可谓是“文物森林”。
然而,在若干年之前,部分绍兴人并不是以“古”为荣。100多年前的《绍兴府城衢路图》可见城郭设城门9座,其中7座为水门,全城有河道33条,石桥229座。但从1952年至1978年的27年间,绍兴市共填河道17条,拆除桥梁百余座,水城文化严重受损。
在绍兴“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以各种形式表示了担忧,绍兴的决策者开始反思“绍兴变高”的现象,并有了古城保护的哲学思考。
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说:什么东西都可以创造,惟独历史遗产不能创造;什么东西都可以失去,但历史文化必须永久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只能继承好、保护好。
正是在决策者的哲学思考之中,日趋萎缩的古城重显生机,面临倾覆的历史街区重新激活,“文物森林”的面积再度扩展。
哲学思考之一:“死”与“活”的辩证法
绍兴古城半个世纪以来从萎缩到复苏的过程,是一个对古城文化的认知转换过程。
绍兴老城区的东部有座八字桥,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稽山河与都泗河从桥下穿越而过。一纵一横的八字桥水街和广宁桥水街使这一片街区成为绍兴水城的一个缩影,上千户居民临河而居,沿街穿行,能感受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动感意境。
但八字桥街区毕竟久经风霜,这里的民居普遍破旧,数十年来陆续创办的工厂和改建后的民居嵌在河岸两边,极不协调。规划部门为了改善此地百姓的居住条件,美化沿河两岸的环境,决定对八字桥街区“连片改造”。按照“连片改造”的规划,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旧建筑需要拆除。就在规划方案确立、房地产开发商即将入场之际,绍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2001年7月,绍兴市人民政府正式出台《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八字桥街区列入“历史文化街区”;2002年初,八字桥“连片改造”的规划被完全终止。
绍兴市长王永昌对记者说,这一片建筑,确实已经破旧,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有碍观瞻,可以让它们速死。然而,它们毕竟是八字桥的文脉,是绍兴古城的文脉,拆掉了就等于断了文脉。只要这文脉一息尚存,我们就有责任救治,就应该让它们“枯木逢春”,让它们复活。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做到既对历史负责,也对未来负责。
八字桥街区就这样被原汁原味地保护了下来。在整个街区现有的16.09万平方米建筑物中,被拆除的建筑物寥寥无几,新规划将现有建筑物分为保护、改善、重建、保留、整饬五大类。60%以上的古建筑保留了下来,34.8%重建的部分也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的风貌,并与整个街区的风格相一致。
如今,迈步走入绍兴的历史街区或是乘坐乌篷船进入稽山河,可见沿河两岸台门次第,古风俨然。政府外迁了部分住家,并将沿河的工厂逐步迁离,新增了沿河的绿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善了,重要的是,绍兴古城的文脉在街区得以延伸,珍稀古桥,碧水秀街,枕河人家,100多年前“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水城”特色得以再现。
将濒死的建筑物看作是文脉尚存的文化载体,认知的改变不仅保留了八字桥历史街区,越子城、蕺山、鲁迅路、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六片历史街区也是认知改变后的幸存物。萧山街位于蕺山历史街区,为东西向长街,东接中兴路,西靠解放路。在这条千米长街中,有蔡元培故居、钱业会馆、王羲之故居、题扇桥、笔飞弄、躲婆弄、探花台门、蕺山书院等名人故居胜迹,每一处胜迹均有独特的故事和传说。由于萧山街历久失修,比较破旧,曾有计划将整条街全部拆除重建。在2001年的重新规划中,这条街被保了下来。如今,蕺山历史街区已成为绍兴市“书圣故里”的特色街区,成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板块。
哲学思考之二:大树和森林的辩证法
今年10月16日,全国数十座名人故居博物馆的负责人聚会绍兴,探讨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话题。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在会上发表的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张文彬表示,保护名人故里并不仅仅是保护一两幢建筑,还需要保护建筑周围的环境,营造出历史人物的成长生活环境。他对“鲁迅故里”将鲁迅当年生活的环境恢复得原汁原味给予好评。他认为,名人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成长的,绝不能将他们孤立起来研究。就在这次会议期间,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向记者讲述了大树和森林的辩证法。
冯顺桥介绍说,古城留给了绍兴太多的馈赠,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贺知章故土情怀,蔡元培崇尚科学,周恩来鞠躬尽瘁,秋瑾为革命捐躯……绍兴市区的74处文物保护单位和79处文物保护点每一处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然而,一座8.3平方公里的古城留下的绝不仅仅是这100多处文物,这100多处文物也无法承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负。如果说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大片森林,那么,这144处文物仅仅是森林中的大树。如果只见大树而不见森林,那么,历史文化名城就名不副实。绍兴市已经在做和准备继续做的工作就是扶持大树,营造森林。
有了这样的哲学思考,才会有2001年7月出台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一规划将绍兴的“文化”划成点、线和面,即144处文物为点,城市河湖水系和水乡风貌带为“线”,7片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为“面”。这一规划已经融入了大树和森林的辩证法。
以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为例。鲁迅的青少年时期曾在这里度过,在鲁迅的作品中,对鲁迅故里有过多处浓笔重彩的描述,《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多篇名作列入大中小学教材的范文使读者对鲁迅故里熟悉而且向往。在中国的四个鲁迅纪念馆中,北京、上海、广州三个馆的年游客人数不及绍兴一个馆的二分之一,可见人们对鲁迅故里的看重。然而,鲁迅故里这一片“森林”在解放后渐渐地变了样,窄窄的石板路变成了宽阔的沥青路,古风犹存的鲁迅故居东侧部分建筑“文革”中学着各地“红太阳纪念馆”的样改成了鲁迅纪念馆,昔日的大户台门成了工厂、仓库和民居,三味书屋门前的小河早已不是流动的风景,渐渐发黑的河水将乌篷船挡在了鲁迅路外的大河中。
为此,绍兴市政府决定,投入10亿资金,将鲁迅故里打造成绍兴的镇城之宝。原先仅有14公顷保护范围的鲁迅故里扩增到51.57公顷的保护范围。一年多来,绍兴市的文物保护部门和相关建设部门在鲁迅路安营扎寨,保护范围内的工厂和仓库外迁了,2600户居民外迁了近1000户,宽宽的水泥马路又还原成了昔日窄窄的石板路。除了国家重点保护的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全部修复开放外,鲁迅祖居中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新近恢复的周家新台门,恢复的寿家台门、朱家台门,以及长庆祠、土谷祠、静修庵、恒济当铺等鲁迅笔下的其他遗迹,也在今年9月25日鲁迅诞辰122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如今,走进鲁迅故里,踏在鲁迅走过的石板路上,可见到两侧的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修缮后的鲁迅故里至少有三大文化内涵:以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和百草园、三味书屋等为核心的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展示,清末民初市井生活风情和鲁迅作品人物场景展示,鲁迅文化研究展示。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鲁迅故里,这就是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在这里,可以原汁原味地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的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的真实情境。
造就了一片森林,就可以打造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保护的七大街区,分布在绍兴古城的东南西北,涵盖了绍兴古城文化中古都建筑(越子城)、名人故里(鲁迅故里)、官宅学府(西小河)、水城风貌(八字桥)、明清街区(稽山)、台门格局(新河弄)的种种内涵。
记者日前赴鲁迅故里采访,在三味书屋门前见到一景:数十位外地游客出了三味书屋,走下门前的踏道,相继登上泊在那里的乌篷船。桨声中,船儿悠悠划向沈园。船工告诉记者,这段数百米的水路不收费,目的是让游客领略水乡风情。记者随乌篷船进入沈园,原先冷寂的爱情之园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水路的复活,将两小片森林连成一大片。如今的绍兴,文物大树已经不再孤景独立,大树的四周是古风回转的文化森林。
哲学思考之三:因循守章与因地制宜的辩证法
在绍兴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恢复和保护中,绍兴市的文物保护部门面对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如何保护和恢复古城遗迹。
曾经有专家向绍兴市文物局提出,绍兴古城的保护必须按照《威尼斯宪章》的原则。《威尼斯宪章》是1964年5月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中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的简称。《宪章》第9条和第12条对文物建筑的修复确定了基本原则:修复过程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歪曲其艺术或历史见证。
绍兴市文物局组织文物保护专家就古城和历史街区保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论证,并参照了杭州胡雪岩故居等古建筑修复的成功经验,最终形成共识:《威尼斯宪章》忽略了东、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此《宪章》以欧洲古代石构建筑的保护为对象,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建筑文化体系则是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它们不可能像西洋古建筑那样即残损也能长时间地保存,土木结构的中国建筑如果不及时维修,很快就会毁坏无存。因此,《宪章》并不完全适用于绍兴的文物建筑修复。在保护和修复时应根据绍兴古城的实际,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原则实施。
尽管不再以《威尼斯宪章》为古城保护和修复的标准,但绍兴市委、市政府却一如既往地确定了“原汁原味”的文物保护原则。为了确保“原汁原味”,绍兴市文物保护部门殚精竭虑,他们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他们找来了各类史料,根据文字记载和老照片反复对照、比较,确定了一批古建筑的原状布局与结构风貌。有些古建筑史料缺失,他们就请久居当地的老人回忆,根据老人的口碑逐一整理。他们还通过对榫卯结构、梁柱廊檐等古迹残存物的推算,参照同时代的建筑物,画出古建筑的结构图纸。
在修复古建筑所需材料的选择上,绍兴市文物保护部门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凡是文物保护单位,一律使用旧材;历史街区修复,基本使用旧材;在修缮中,强调“风貌协调”,门窗及细部按原样用旧材,立面维修用旧青砖,墙面涂刷用纸筋灰。据统计,绍兴市有关部门在7个历史街区和相关遗迹的修复过程中,共使用了200余万张旧瓦,10万多平方米的旧石板,2万多立方米的旧木料,所有的屋柱石墩全都是旧的。连历史街区范围内的河岸也全部用年代久远的压口石来驳坎。
在确保“原汁原味”的前提下,7大街区的修复还强调了整体风貌的改善。原先在空中横七竖八的电线全部埋入地下管道,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排污管道。这一改,既提高了市民生活的质量,又体现了古城生活的延续性。
近两年来,绍兴古城的7大历史文化街区相继修复开放,水城特色的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风貌带得到保护。迈步鲁迅故里、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等历史街区,可见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乌黑柱廊、棕色油漆为基调的绍兴传统民居和谐淡雅。夜晚,乘乌篷船游环城河,能感受到桨声灯影、烟雨平生的意境。江南历史文化古城名至实归。
绍兴市为古城的保护作了巨大的付出,也迅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全国许多人文景观渐成“鸡肋”之时,绍兴古城却磁场再现。今年1至10月,到绍兴观光的游客是1999年同期的两倍,预计今年全年将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超过8亿元。据旅游部门统计,绍兴市的宾馆客房入住率名列浙江全省第一位,双休日已呈满负荷运作之势。
绍兴古城保护的哲学思考,不仅结出了累累硕果,也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启示。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