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学交流的思考
admin
2003-12-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的建筑热潮成为世界关注的大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建筑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也成为中国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的建筑热潮成为世界关注的大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建筑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也成为中国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二十年来我们的国土和城市的面貌正因无数建筑的崛起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之引起的社会反响也是巨大的。对此,建筑师无法充耳不闻。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有必要倾听人民的声音,而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精英们早已对此投入了热忱的关注。
建筑师与文学家的交流,正是建立了这样一个对话的平台,是一个使建筑师和建筑从业者、管理者寻求理解、沟通和大受教育的场合。
建筑与文学交流中,首先使人感兴趣的是自古以来建筑与文学这两种文化样式在题材、语言方面的交往。无数的文学、诗歌中对建筑环境、人类住居美饰的描绘不仅再现和记述了建筑,也提升了建筑创造的艺术理念。文学家关于“建筑的文明塑造了人,才产生了美好的文学”的见解,更是让建筑师们感动不已。对于建筑师来说,不知有多少灵感是来自于文学或各门类的艺术,建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中也少不了有文学的语义和思考。建筑不论从工程或文化来看,都是为人而筑的。而“文学”者,“人学”也。
建筑与文学交流的第二个领域就是,作为文化艺术不同的样式,建筑与文学在美学上有相互重迭或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意识流文学抽象、飘忽的感觉或许能与现代建筑的抽象相呼应;而透射着某种空间感的现代结构主义文学是否又与我们的建筑学间有着某种联想?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韵律、节奏、空间感、明与暗、收与放、松与紧,柔与刚,时空序列,起承转合以及艺术风格文脉和时代色彩等等,相关艺术给予建筑的启示无处不在,给人会心的喜悦。
建筑与文学交流的第三个方面是,建筑与文学的执业者可以在他们的创作思想,社会责任方面进行交流。很多人认为,建筑师缺乏文艺创作者那样的执着奉献和社会责任感,对此我们建筑师应该深刻反思。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建筑创作虽然具有巨大的文化信息量,它并不是纯精神产品。建筑师在完成文化信息表达的同时,肩头还有着沉重的物质负荷。记者刘元举多年关注建筑和建筑师,感悟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正如中国的建筑师,这种神形俱备的描述,正是两者交流、沟通的明证。
建筑与文学交流的另一个极有意义的方面是对建筑评论的推动。中国的建设者们,在文化和观念方面尚远远没有为蓬勃发展的建筑大潮做好准备。仓促上马、依葫画瓢,为追求速度,追求数量、利润和政绩而产生的失误,可谓屡见不鲜,而我们的建筑评论和舆论导向却始终软弱无力。像格雷夫斯在设计波特兰市政大厦时那样社会评论与建筑构思深化互动的境界,在我们的国情下几乎是难以想像的。建筑评论的功能不仅在于评论建筑,也不仅在于评论建筑师,它的另一个功能,是批评和校正我们的机制。建筑大潮中的无序、狂热、唯利是图、黑箱操作,都应是建筑评论的范畴。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