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梁思成与《营造法式》

admin 2003-11-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梁思成先生首次见到《营造法式》是192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时候,那是在陶本《营造法式》出版后不久,他父亲梁启超寄给他的。近40年后,梁思成回忆说:“当时在一阵惊
梁思成先生首次见到《营造法式》是192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时候,那是在陶本《营造法式》出版后不久,他父亲梁启超寄给他的。近40年后,梁思成回忆说:“当时在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梁先生1931年从东北大学转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之后,就开始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营造法式》这部天书,力求诠释并绘制插图,使今人都能看懂。由于历史久远,缺少实物印证,再加上许多建筑上的名词术语亦多有变化,在研究工作中不得不采取由近及远的办法。于是先从弄懂清工部颁发的《工程做法》着手。好在清代建筑在北京有实物可以考查,同时还可以就近向老匠师求教。这样,于1932年梁先生写成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为深入研究《营造法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弄懂《营造法式》,他从1932年春天开始外出调查,寻找宋代建筑的实物,加以印证。在此后的10余年间,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约两千余项古代建筑,其中唐、宋、辽、金木结构建筑将近40座。通过对这些实物的测绘,对《营造法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抗战期间,在西南大后方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也没有停顿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对文字做考订、注释,力求将难懂的宋代文字译成今人能懂的语体文。再就是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在对个别构件到建筑整体的结构方法和形象上,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投影几何的画法,用准确的比例尺,并附加等角投影或透视的画法表现出来。” 抗战胜利后,由于其他工作(如清华建筑系及北京城建工作等)十分繁重,梁思成将研究《营造法式》的工作搁置起来,直到1961年又重新上马。此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曾指示,让梁思成把《营造法式》的注释工作继续做下去。那时,清华大学为他配备了楼庆西、徐伯安、郭黛姮三位青年教师当助手。 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了1963年已完成“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和“大木作制度”的绘图工作以及文字注释工作,正当《营造法式》注释本上卷稿接近完成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于1966年开始了,梁先生被游街批斗,不幸于1972年病逝。这项研究工作从此又中断下来。 直至1978年才又开始由梁先生的助手楼庆西、徐伯安、郭黛姮继续,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梁思成著《营造法式注释本》上卷。 梁思成从1928年回国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到1972年病逝北京,一直从事建筑教育、古建筑研究达38年(去掉“文革”6年),其中直接从事《营造法式》研究及相关工作达19年之久,整整占去他半生学术生涯。 仅此一项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成果,即无可争辩地证明,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古代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学术奠基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