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警惕老街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

admin 2003-1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长沙历史文化街区尚未完全消失,有的街区历史风貌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如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4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化龙池历史街区,建设控制范围总面积为4.61平方
  长沙历史文化街区尚未完全消失,有的街区历史风貌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如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4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化龙池历史街区,建设控制范围总面积为4.61平方公里,占市区面积556平方公里的0.8%。这些街区内,明清时形成的街巷骨架犹存,街名沿用至今;文物古迹及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比较集中;老街风貌尚未完全消失,旧式居民院落中的淳朴民风隐约可见。但是,当前长沙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显得越来越不容回避。   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社会结构的矛盾突出。长沙历史街区由于历代的战争、动乱和灾害的破坏,加之社会发展和民众自发性建设的影响,街区建筑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现代社会结构产生了诸多矛盾。如建筑格局新旧杂处、中西叠加,缺乏统一风貌。既有粉墙青瓦加封火硬山墙的清末民房,又有民国时期的近代公馆;既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也有近20年来新建的办公楼与宿舍楼。房屋质量低下,居民无规划的搭建,造成旧街区内房屋密集,街巷狭窄,“一人巷”、“断头路”、“死胡同”比比皆是。不采光、不通风、无空坪、无绿地的状况更为严重。另外,产权复杂导致利益矛盾尖锐。历史街区内的房屋建筑,其房屋产权大都为居民私有,部分公有房产权又分为政府所有与单位所有。一些房屋所有者和房产开发商为追求利用价值和经济利益,或解决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困难,大建低档次、高密度、少空地的高楼。   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设冲突加剧。当前,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有些部门、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整体效益、环境效益换取局部利益、个人政绩。有些人简单地把城市建设视为建高楼、修大道,导致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在旧城大拆建中,遭到严重破坏。   历史街区保护法规建设滞后。保护历史街区和名城风貌,只能在《城市规划法》和《文物保护法》中找相关规定,但这两部法律中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的条款很难操作,导致执法难到位。长沙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国家级7处,省级56处,市级16处,许多颇具文物价值的古遗存,如天心街明推官蔡道宪墓、西文庙坪古文庙石坊、开福区明兵部右侍郎王伟墓等,都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王伟墓就于2001年被清除。许多近代优秀建筑也因为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主管部门也无力阻止其被拆除。   历史街区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建设投资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也就不可能全面考虑名城整体风貌的保护,更谈不上形成整体效应。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虽然对旅游等产业有巨大持久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本身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之现有体制、观念等原因,因而对外资和民间资金缺乏吸引力,文物景点及旅游业收入也基本没有投入到历史街区的保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